9.29.2008

20世紀謠言

《20世紀少年》由1999年至2007年在日本《Big Comic Spirit》連載,內容橫跨1970年代至2015年(往後就變成「朋友曆」),開端是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製作了「預言書」,以幼嫩想法構思巨大機械人如何滅地球。長大後,一個叫「朋友」的神秘組織悄悄出現,領導人按預言書的細節,逐步把世界推向滅亡,幸好昔日的好友結集力量,合力拯救了地球,化險為夷後,舉世已滿目瘡痍。

整部漫畫,其實是關於童言如何在自編自導下成為預言,散播開去就是謠言,最終揭穿了卻是謊言。

謠言,必須有「真實性」作養分,才能令虛怯的人心發酵,然後做出當時以為很理智,事後變得極度愚蠢的行為,「真實性」濃度愈高,世態就愈瘋癲。漫畫裏,先有離奇病毒在各國散播,造成多人死亡,然後「朋友」準確地「預言」事態發展,在地球滅前,只有與「朋友」做朋友才能得救,不順從者就「絕交」被殺。

漫畫情節與現實相似

一直認為,浦澤直樹的三部經典漫畫,即早已完結的《Monster》、去年完結的《20世紀少年》(簡稱《20》),以及還未完結的《Pluto》,都是日本漫畫史上最不適合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。因為三部漫畫都是由交錯割裂的時空,以及零碎的記憶片段組成,漫畫呈現出的精妙佈局,若套用到電影上,極可能落得肢離破碎的慘烈下場。

然而,《Monster》的版權已被專拍荷李活大片的New Line電影公司收購,而《20》鐵定分割成三部曲,首部曲甫在日本上映即造成轟動,在香港亦成為潮流熱話,另外兩部曲將於明年陸續上映。《Pluto》呢?還沒有聲氣,但敢打賭,它肯定逃不過被電影化的宿命。

《20》的電影在港上映前,全球正被金融海嘯蹂躪,然後發生東亞銀行擠提事件,漫畫情節與現實生活,相似之處何其多。

官方的說法是,銀行破產是惡意中傷的謠言,經過手機迅速散播而引起恐慌。速度,正是典型「20世紀謠言」的傳播特色,同樣的波瀾曾在SARS時期經歷了第一波高潮,而且今後還是會不斷重演,速度將會愈來愈快,力度亦會愈來愈猛。

SARS搶米東亞擠提

記得2003年的4月1日嗎?當時SARS疫症處於高峰期,政府在愚人節的清晨宣布把淘大花園E座封鎖。當日肯定是天晴,春天的陽光卻令人心寒,我留守在淘大花園,看着謠言的產生與流竄。
早上,看著穿上全套保護衣的工作人員陸續到場,口罩下是緊抿的嘴,除了必要的說話就閉嘴,屋苑裏彌漫詭異的沉默。警員架起鐵馬把E座的大門圍住,大批糧食運到,內裏的居民打電話到各大媒體哭訴,絕望聲音配上凝重的畫面在大氣電波裏傳送,香港變成名副其實的悲情城市。

中午,手機開始收到短訊,朋友都說網上充斥傳言,指香港快要宣布變成疫埠了,股市下午開市後大跌,超市出現搶米潮,大家在疫埠與孤島間劃上等號,內裏的人會斷糧斷水斷魂。那些理智的常識在恐慌中派不上用場,一位獨居的社工朋友,趕忙搶購了5包5公斤的白米,雖然她平日甚少在家煮食,一年也吃不到一包米,但心寒的感覺讓她有氣力把白米與罐頭抬回家,然後頹然坐在地上,她說,那一刻終於哭了,覺得沒有明天……

疫埠謠言在傍晚被戳破,那些搶購糧食的人潮漸散,手機傳來張國榮跳樓身亡的消息,真實的慘事反而變成難以置信的愚人節惡作劇,直至新聞以權威姿態報道事件,全港市民才被迫相信那是真人真事。

如果沒有SARS,沒有封樓,沒有居民哭訴,香港成為疫埠的說法,只不過是一場單純的愚人節笑話,有誰會去排隊托米呢?最後,朋友家中的白米長出了「殼牛」,當它們開枝散葉到三代同堂時,就「連牛帶米」被丟棄了。

雷同情節,在2008年9月24日中午重演,當時手機響起後,傳來朋友急喘的聲音﹕「聽講東亞要破產,你有沒有錢存在裏面?冇?那我要快點通知XX,他肯定是東亞客戶。」那一刻,想起5年前愚人節的情景,當時在超市搶購糧食的人潮,眼神跟東亞銀行門內的人龍一樣,透現深邃的恐懼。被恐懼征服自取滅亡

《20》的第4期,講述主角之一的落仔曾經是日本黃金時代的精英,雖然已婚生子,但一心想著在事業上衝刺,眼中全無家庭。渴望親近爸爸的兒子,因為在路上認錯他人是父親,結果被車撞斃。喪子之痛令落仔捨棄名字,躲到泰國的森林裏跟和尚修煉,想要變成堅強的人,但和尚這樣回應﹕「要變得更加堅強嗎?所謂『強』,就是因為知道『弱點』;所謂『弱點』,就是因為『恐懼』,所謂『恐懼』,就是因為『擁有珍貴的東西』,所謂『擁有珍貴的東西』,就是因為『強』。」

因為有珍惜的東西,人才會變得強,但再強的人都會有弱點,最後因為害怕失去珍惜的東西而感到恐懼,不夠堅強的人,就會被恐懼征服。據說最恐怖的恐怖襲擊,就是勾起潛藏人心恐懼,當大家都以為自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遇害者,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自取滅亡。

在《Monster》第17期裏,倫華探長預期小鎮會發生大屠殺,當時他引用了在1958年德國下薩克遜州(Niedersachsen)發生連環兇殺案*,當大家都懷疑自己的鄰居就是殺人狂,一些尋常的瑣事也會令居民大為恐慌,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的狀態。然後一個居民先拿手槍擊斃鄰居,此後情一發不學收拾,居民將手上所有東西作武器,經一輪互相廝殺後,結果無一生還。

SARS時,大家怕沒命,銀行傳出破產,大家怕沒錢,下次,會不會成為歇斯底里的小鎮居民?20世紀謠言,未來仍陸續有來,而且會愈傳愈急愈廣,時辰一到,誰也躲不過。

*註:在網上翻查資料,發現地名是真的,但現實中是否曾發生廝殺案則有待求證。

2 Comments:

At 1:54 上午, Blogger Agnes Tse said...

《Monster》被New Line購下版權, 至今仍未夠膽展開拍攝計劃. 要拍, 實在很難, 浦澤直樹的漫畫超越了一切媒介的表達, 而動畫版的電影感也強, 其篇幅之長亦難以成為電影. 這可以說明為什麼日本漫畫一旦改篇成電影, 大多慘淡收場的因由. 國寶級的《凡爾賽玫瑰》一到法國積葵丹美手上, 《Lady Oscar》淪為cosplay恐怖晚會. 漫畫的浪漫, 似乎只能存在於漫畫世界中.

不過, 我同意《Monster》部份枝節太累贅, 如拍電影版大可刪去.

 
At 2:08 下午, Blogger Nobody said...

Agnes,

謝謝你的留言。

漫畫或者小說要改篇成電影,其困難之處在於如何保持原著的味道,但又要有所突破,一些眼高手低之輩,就會拍成爛片。

《Monster》的故事其實不難理解,但電影要如何拍出那種思想紊亂狀況,則絕對考功力。

 

發佈留言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