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孩子品嘗原味故事──台灣兒童繪本畫家陳致元
備註:
繪本圖片獲陳致元先生應允刊登,版權屬陳先生及相關出版社所有
是成年人的主觀意願,還或是千百年來的不成文規定?全世界兒童圖書,永遠都是色彩斑爛、天真無邪,連味道都是甜甜膩膩的。書中的老病死貧只是中途站,幾頁後的結局總是灰姑娘式的大翻身,而善良的公主最終肯定會跟英俊的王子快地樂地生活下去。
「開心的書太多了,說道理的書也太多了,不用我來畫。」台灣兒童繪本畫家陳致元如是說。這位國際知名的童書創作者,在外界看來,他首本作品就是觸及死亡的無字繪本,後來還用彩筆刻劃出貧窮社區中的安逸世界,然後更探討了種族融問題和與人生哲理。這些艱澀的題材,孩子能體會嗎?「其實任何書都可以給兒童看,而我所繪畫的都是發生在身邊的事,呈現出來時不用加太多調味料,讓孩子嘗到故事原味。那些故事內容都不是我說的,由讀者自己去領會,當中沒有真假對錯。」
孕育文化的小寶島
跟陳致元相約在台北之家見面,那是台灣作家龍應台擔任台北文化局長時修復的古樓之一,原址是美國大使官邸,現時則變成台北文化icon之一,是文化人聚腳地。龍應台於99至03年間擔任官職時,親自為台北文化把脈,曾經說過:「國際媒體對台北,甚至是台灣都實在是太過、太過低估了。」
龍應台的話應該是的對,小小寶島的根底下,出了荷里活名導演李安,也有把華人雕塑放到全世界的朱銘,以細膩筆觸動都市人心靈的幾米,而且,還有用圖畫跟無國界兒童對話的陳致元。孕育出這些藝術家的好地方,當然不能少覷。
陳致元在2000年憑首本作品《想念》,在台灣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,得到出版首本個人畫集的機會,此後每本作品都得到台灣與國際間的肯定,交出畫家門夢寐以求的亮麗成績單。除了在台灣本土獲獎無數,2003年出版的第3本個人作品《Guji Guji》,翌年在美國推出英文版後,獲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及《今日美國》等報紙書評一致肯定,還被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《School Library Journal》列為推薦書單,成為當地圖書館的採購目標,而且佔據了阿馬遜網上書店的兒書排行榜第四位,上市不到3個月就賣出了5萬5千本,成為全球兒童圖書界一時佳話。
陳致元正在改寫華人兒童圖書的世界地位,今年中出版的《咪咪說不》,為了趕上參加波隆納童書展(The Bologna Children’s Book Fair),還是先大有英文版,然後才有台灣的中文版,更同步售出了美、法、日、芬蘭、以色列(希伯來文)、伊朗、韓國等14種語言版權。不同語言的譯本已橫行世界,而陳致元亦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級兒童繪本畫家,他的作品與創作歷桯,同樣是激勵童心的好故事。
淡然面對獎項得失
想要列盡陳致元的風光史是不可能的事。面對各項榮耀時,這位身型瘦削,面對陌生人時神態腼腆的繪本家淡然地說:「我真的不知道在外國得過甚麼獎項,很多時候是別人先說我在某國得了獎,我再轉問出版社,編輯才告說有一些外國寄來的獎座或證書,然後我才知道在拿獎了。」別人都為獎項費盡心思,渴望親身登上頒獎台,但陳致元卻從不在意,「偶爾我都會希望去拿獎,但很多時候都沒時間管這些(獎項),都在忙自已該做的事啊。我又不是為得獎而畫畫的,事實上我連美國都沒去過。」
當然不是假裝清高,而是對藝術家來說,能得到讀者的肯定才更重要,陳致元的眼睛也似笑著地說:「當收到不同國家的小孩子寄來信件,說喜歡我的作品,那時候就最開心。有些國外的小讀者,只是在紙上畫了繪本裏的主角,没有寫字,但看到那些圖畫已很感動。」
不計較獎項得失,也許與成長歷程有關,陳致元於1975在屏東郊區出生,成長過程中沒有童話式的華麗童年,偏僻的鄉郊只有清貧與汗水歲月,原野的小河就是遊樂場,暑假還要到工廠當童工幫補家計,但回憶起來依然覺得甜美,只因深深地感受到被愛的幸福。「我們家有3個孩子,哥哥、姊姊和我,媽媽沒有讀很多書,不懂甚麼大道理,也不太懂得教孩子,但很疼我們。小學時,我在家裏的牆上畫了一幅海底世界的畫,從客廳一直到廚房,屋子裏滿是塗鴉,她雖然生氣,罵是罵了,但沒有擦掉,那是一種無形的愛與支持。」
從小就喜歡畫畫的陳致元,習慣用畫筆表達心事,年少時愛看《老夫子》、《烏龍院》及港產漫畫。「國中時台灣有一本漫畫雜誌,連載了許多台灣漫畫家的作品,我時一直有買,然後就想當漫畫家,每天放學就會家畫漫畫,畫到半夜三點才睡。高中時,我畫了50張漫畫參加比賽,題材不太記得了,好像都是搞笑類型的。」
從畫筆中找到自信
在畫筆中找到自信的陳致元,一直朝漫畫家的夢想進發,但家貧竟成為無法跨越的障礙,「畫漫畫其實是昂貴玩意,因為網紙很貴,畫一套漫要花很多錢,參加一次比賽的成本很高,很難負擔,一旦不能獲獎,稿件亦可能不會退回,血本無歸。」他在高中參加了漫畫比賽,但獎項旁落,花掉的心血與金錢都付諸流水,「沒有得獎也許是好事,否則我可能變成專畫搞笑話漫畫的人。」
在18歲時,他終於遇上改變人生的讀物。「屏東應該有圖書館吧,但我卻沒去過,所以也不知道有這種給小孩子看的圖書。當18歲時首次看到兒童繪本,十分驚訝世上原來有這種書。」習慣把腦海的想像變成畫面的陳致元,不久就參加了繪畫童書比賽,「我覺得當時已畫得很好了,可惜故事沒人看懂,當然也沒得獎。然後我就明白到自己的不足,就是無論畫得多好,但別人看不懂內容,那是不行的。」
艱辛的起步點正好是磨練人心的基石,陳致元還是不斷把故事畫出來,雖然沒有出版,但卻能與朋友分享,而繪本家的夢在心中萌芽後不斷長大。於一九九三年在屏東市民生家商廣告設計科畢業後,一直苦尋圓夢的機會,可惜田野間沒有育養夢想的條件,於是,這位屏東小子於1998年初來台北這個大城市,卻只能靠兼職維持溫飽。「最初只有想做書的念頭,那兩年時間裏都沒有正式的工作,每月都為5000元台幣的租金煩惱,而每天只有100元台幣可花費。於是,我就用50元買一個炒飯便當,真的好幸運呢,因為老闆總是把便當塞得滿滿的,可以分兩餐吃,省下50元就可以買書或做其他的事。」陳致元指指面前那杯逾百元台幣的冰Latte咖啡,羞澀地說:「那時候絕對喝不起這個。」
想過放棄嗎?「也有想過回屏東教兒童美術算了,但有朋友跟我說:『只要你是在做一些認為值得做的事,上天就會養你。』我也認為那時上天有養我啊,除了遇到好的食店老闆,也有機會看很多書。當時錢是沒有,但時間很多,整天泡在誠品裏看書,看了很多很多。」
據說每位創作人都有試過「靈光一閃」的體驗:靈感被某種事物觸動,然後成為創作歷程的契機。陳致元亦有類似經驗,「爸爸早年因工業意外死去,媽媽在數年前因癌病過世了,我與哥哥姐姐們雖然互相關心對方,但很少說心底話,不會刻意讓感情流露。但有一天很晚了,姐姐在電話裏跟我說很想念媽媽,後悔當年為甚麼要對媽媽生氣,悔疚沒有對她好一點。那時候我覺得自已變成了姐姐的哥哥,一定要更加努力。」
想念媽媽的無字繪本
掛線後,一格格畫面如電影菲林般在陳致元的腦海裏浮現,「我只是依樣畫了來」,那就是得獎繪本《想念》,亦是他的出發點。故事講述想媽媽的女子從台北乘火車到屏東掃墓,沿途沉沉睡去,夢中變回小孩,返到鄉間跟童年時的母親一起玩,那是一個甜美的夢。全書一個字也沒有,但單靠畫面就能人心領神會,「主角就是我姐姐。」
童書裏都是死亡章節,是不是太沉重呢?「我覺得甚麼書都可以給孩子看,應該把他們當作是一個完整的『人』,而不是『小朋友』。聽說,許多孩子看完這本書後,都說『我要更愛我的媽媽』,所以我很高興可以做現在的工作。」
對於兒童讀物的題材,陳致元會搬出「榨汁理論」去解釋:「就像吃蘋果吧,普通的蘋果太硬了,兒童和老人都很難咀嚼,但榨了汁後,甚麼年紀的人都可以喝。而我就是想把真實的故事榨成容易入口的果汁,除了孩子可以看,其他人也可以看。」至於榨出來故事的甚麼味道,他卻刻意不去定性,「別人常問這本書是談珍惜生命嗎?那本書是講種族融和嗎?那些都是讀者的見解,但也有人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,我不會說對或錯,因為故事畫了出來,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。」
陳致元最著名的作品《Guji Guji》,內容講述一隻鱷魚蛋錯落在鴨家庭中,鴨媽媽把蛋孵化後,把Guji Guji與三個鴨孩子一起呵護育養,但Guji Guji終於遇上同類,對自己的身分定位產生困惑,到底那是鴨,還是鱷魚?苦惱間,Guji Guji決定了自己是一隻「鱷魚鴨」,最終還使計把「同類」擊退,繼續與鴨子一起生活。
台灣一直存在原住民與外來客的族群問題,大家自小就面對身分定位的疑惑,陳致元選擇用「世界大同」的目光去看待這個國家級的惱人疑問,「人是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人,而孩子不會為膚色國籍等問題而把別人分成不同等級,可以很單純地交往。」
喜歡孩子的陳致元,約4年前結婚了,至今還未有兒女,「生孩子是很重要的事,目前還沒有決定。但我認為,孩子來世界已是一個奇蹟,不容易有生命,不知道他們長大後是甚麼人。就算長大了成了壞人,小時候一樣是很可愛,若及早讓他們得到愛,結局也許不一樣。」
童書,做好才交出去
在外界看來,陳致元算是「名成利就」了,但他卻沒有為利益而把創作步代調快,出道至今只有8本個人作品,平均每年一本,而許多畫好了的童書,壓根兒沒有出版的念頭。「其實我一直都在忙做書,沒有停下來,預計每年會有一至兩本,《咪咪說不》就會是系列性的圖書,會持續出版。但是,每當把書交出時,我都會自問『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呢?』還有不足的地方就要修改,直至認為做完了才拿給別人看。」
十數頁的童書轉瞬就看完,陳致元卻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去看待,他拿着舊作《沒毛雞》翻了翻,「其實這本書重畫了3次,首2次也沒有甚麼不好,但就是感到不是自已想要的東西,重畫的過程中,漸漸摸出了感覺,終於3年後才出版。」
別人都認為他該出更多書,他則悠然地說:「許多藝術家有天分也有堅持,但出名後濫做作品,別人都會知道的,結果壞了自己的名聲就完蛋了。其實一點都不用急啊,試想想,若每年有1至2本書,到我60歲時,已經有很多書了。」說着說着,這位懷着童心的畫家眼神透現了光芒,仿佛看到年老時,家中的書架排滿了一大排童書,書脊都寫着「陳致元作品」,孩子都爭着聽爺爺說故事……
備註:陳致元的《咪咪說不》已有簡體字版,內地書局可以買到,但其他作品需在網上訂購。
相關網址:
台灣信誼基金會
台灣和英出版社
=======
陳致元作品:
2000年:《想念》
是一本無字繪本,描述回鄉掃墓的女孩在火車上入睡後,夢到母親小時候的生活狀況,她跟還是小孩的媽媽玩耍。夢醒了,女孩把一朵小花放到媽媽的墳前。 (信誼基金出版社,獲第12屆信誼文學獎評審委員推薦獎。)
2001年:《小魚散步》,小魚的家很窮,她的衣服都是破的,當失業的爸爸叫她去買雞蛋,她沿途以最原始的方法自製歡樂,透過藍色彈珠看世界,就想像自已身處海洋,又樂上半天。(信誼基金出版社,獲第13屆信誼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、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插畫獎、美國出版家週刊2003年最佳童書)
2003年:《Guji Guji》
裏的鱷魚誕生在鴨家庭,但遭兇殘的同類揭穿牠並非鴨子。Guji Guji面對殘酷的真相陷於苦惱,終於,牠把決定自已是「鱷魚鴨」,使計把醜惡的同類趕走。(信誼基金出版社,獲第15屆信誼文學獎圖畫書創作佳作、金蝶獎插畫金獎)
2003年:《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》
生意失敗的小熊爸爸,在聖誕節時沒餘錢買禮物。翌日,大家醒來卻發現聖誕樹下放了禮物盒,內裏都是曾經丟失或弄壞過的小東西,如修補好的風箏或遺失了的傘子等等。小小的舊禮物,令大家勾起美好的回憶。(和英出版社,博客來網路書店2003年度暢銷書)
2005年:《沒毛雞》
又瘦又小的沒毛雞,想跟4隻羽毛鮮艷的雞去划船,但因長得醜而被嫌棄。後來沒毛雞跌到泥巴裏黏得一身垃圾,反被認定品味出眾,誰料一個噴嚏令船吹翻了,大家濕水後露出赤條條的真面目,原來5隻都沒毛雞。(和英出版社,新聞局圖書出版金鼎獎──最佳插畫獎)
2006年:《阿迪和朱莉》
小兔朱莉去草原吃草,小獅子阿迪卻想在草原把朱兔子,但一場大雷雨令牠們相遇,在打雷間,阿迪教朱莉玩「獅子吼」,朱莉教阿迪玩「兔子跳」,大家逐漸成為好朋友。書本以獨特設計將內頁裁切為兩部分,小兔和小獅原本身處於不同世界,直至相遇後,畫面才合拼起來,充滿童真趣味。並已有7個國家譯文版本。(和英出版社,2006年度「好書大家讀」最佳童書獎,台灣新聞局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)
2007年:《大家一起拔蘿蔔》
改編自俄羅斯童話「拔蘿蔔」,地面的人與地底的動物同時發現一個大蘿蔔,大家都呼朋喚友出也拔,隔了一層泥土在角力。終於蘿蔔斷成兩截,各取所需製成佳餚,在餐桌上享受一頓競賽後的快感盛宴。(和英出版社)
2008年:《咪咪說不》
故事由童書編輯周逸芬撰寫,屬2至4歲兒童為對象,書中主角咪咪深刻地反映了幼兒的心理及行為動作,打算作系列式出版,並有多項精品推出。此書剛完成時,一舉售出14種語言的譯本版權,破天荒先有英文版,然後才有中文版。(和英出版社)
======
後記
陳致元的知名度日隆,但想與他會面卻絕不容易,這位甚少上網,沒有個人網誌,電郵地址亦極度保密的畫家,因行蹤難找,故在台灣亦甚少接受媒體訪問,而他這樣解釋:「來邀約的訪問應該很多吧,但出版社都替我擋了。」難怪筆者從年多前開始,不斷相關與出版社聯絡,但大部分電郵都石沉大海,後來最終獲信誼基金出版社的職員回覆,說跟陳致元聯絡後,把隱密的電郵地址,然後經過半年的安排,終於能與他坐下來談繪本、說創作。
一直以為陳致元是沉默寡言的人,見面前還擔心「死氣」(dead air)瀰漫,但意外地覺得他相當健談,「因為你都有看過我的作品,有些記者,甫坐下來就叫我介紹自己。」筆者有時還變成受訪者,「當記者辛苦嗎?怕不怕見死屍?有看過某部漫畫嗎?香港是不是有一種叫『三寶飯』的燒味飯?那個我很喜歡吃。」淊淊不斷間,轉眼就過了三個小時,然後跟陳致元約定,若他來香港,一定請他吃美味的燒味飯。
2 Comments:
香港公共圖書館有陳致元的書
還有,謝謝推介他的作品~
文學館今年也想展出陳致元老師的作品喔
發佈留言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