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10.2013

青春像Jazz:《坂道上的阿波羅》

我必須承認,對於線條簡單,主角造型清新的漫畫來說,是完全沒有抵抗能力,所以第一眼就愛上了《坂道上的阿波羅》。這是日本漫畫家小玉由起首部單行本作品,以Jazz貫穿故事主線,關於三位高中生愛與友情的故事。漫畫由2007年起開始在小學館的《月刊Flowers》連載,2009年在「這本漫畫了不起!」選舉中,榮獲女性漫畫第一位,去年得到第57回小學館漫畫賞一般向部門的榮譽。去年初動畫版出爐,動人的畫面變成聽得見的爵士樂,在日本掀起陣陣熱潮,尤其深受年輕人,或者心境一直年輕的人士愛戴。

爵士樂,Jazz,精神在於兩個字:即興。

根據維基百科所說,爵士樂源於藍調,是一種早年住在美國南部的非洲奴隸及其後代的民間音樂,深受西非文化和音樂傳統影響,而其真正起源是貧窮。

美國的黑奴在南北戰爭中獲得解放,但多年以來依然是社會最底層,文盲率高,只好靠故土音樂自娛,勞動的號子和農田歌曲是採摘棉花時唱的、讚美詩歌和聖歌則在種族隔離的教堂裡聚會時唱、即興之作則是獨唱歌手在一支班卓琴伴奏下吟唱。在教堂中,黑人牧師用英國領唱方式來解決唱歌不懂字的問題。

爵士樂與黑人有脫不掉的關係,即興性就是不需要文字,音樂是人類的共通語言,台上表演者那時那刻的情感,沒可能完全再現。《坂道上的阿波羅》就是一闕關於青春的Jazz,即興、轉折、結果難料。

漫畫背景設定於1966年的初夏,那是怎樣的年代呢?

六十年代的日本,是二戰結束的重建期,1964年東京舉行奧運會,讓國民團結和重拾信心,國家經濟如新朝線一樣全速開動,國民收入大增,三大神器:黑白電視、雪櫃、洗衣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。年輕人就是社會的希望,高中生升讀大學的比率亦不斷上升,他們卻對先輩辛苦建立的安穩生活感到不妥,年輕人之間總有一股躁動與不安,學生運動興起,成為反安保、反戰等活動的主力,加上大學的硬件沒能趕上入學率,學費卻不斷上漲,學生跑出來大搞爭取權益的抗爭。

躁動的年代,西方奏起激烈的搖滾樂,而日本人性格內歛,民族性帶着壓抑感,以幽怨的爵士樂配襯或許更適合。

天台上的寧靜
故事講述來自顯赫世家的初中生西見薰,媽媽因不識字遭奶奶嫌棄,當被迫離家家時,媽媽曾想過帶阿薰離開,但想到兒子應在更好的環境下成長,於是母子分離。阿薰的父親從事船務工作,從小就要不斷轉學,他曾經想在新環境與新朋友盡快建立關係,但原來別人只當他是怪物過客,每當轉學時被注視和歧視時,就會嘔吐。

這次阿薰由橫須賀轉學到鄉下的高中,學校建在長長斜坡之上,日文來說就是「坂道」,即山道的意思。阿薰上學首天就埋怨:「為甚麼人要在斜坡上面蓋學校呢?每天早上,都得喘著氣爬上這個斜坡不可,光是這樣想著,就讓人作嘔!」

再次身處陌生環境,重覆被各種傳言包圍,四方八面投來好奇或鄙視的目光,讓阿薰覺要吐了,他急需要跑上唯一能安靜身心的天台抖抖氣。但是,天台的鎖匙在惡霸不良少年川渕千太郎手中,於是兩人相遇了。

別人都害怕千太郎,但他與阿薰卻出奇地投緣,同班的迎律子與千太郎是青梅竹馬好友,三人相知相遇,變成一生最重要的朋友。

三位主角的家庭背景都不圓滿,被稱為「少爺」的阿薰,父親長期不在身邊,他寄住在伯母家,背負着家族要他當醫生的寄望,居所很大,他卻感到無處容身。

身型高大的千太郎則是美日混血兒,嬰兒時被棄到教堂門前,由神父共同撫養,直至三歲時被養父收養。日本二戰期間,不少婦女淪為街上流鸞,有人為美國大兵生下孩子,小部份混血兒能跟母父同赴美國定居;有些則被美國爸爸帶返國,媽媽獨留在日本生活;還有一些孩子被父母拋棄,幸運的如千太郎在教堂中長大,不幸的則活得很苦,或者根本活不了。

沒有人知道千太郎的父母是誰,但千太郎的養父有一個姐姐,她是從事跟美國大兵有關的工作,在千太郎被遺棄前一年突然失蹤了。養父大概覺得千太郎有機會是姐姐的孩子,於是把他收養了,還對母親撒謊說是姐姐生的。

千太郎得不到婆婆歡心,但總算有養父的鍾愛,其後一連串的誤會,卻令養父跟千太郎產生了莫大隔膜,千太郎感到無論在家中抑或學校,都沒有任何容身之處。

迎律子的媽媽亦不在了,她跟開唱片店的爸爸相依為命,表面看來弱小溫柔,但從小就保護着青梅竹馬的千太郎。當遇到阿薰之後,律子就同時承受着兩名男生的苦惱。

少年煩惱像戀歌
律子家的店舖地窖是音樂室,千太郎從小在這裏打鼓,律子爸爸則拉提琴,阿薰加入後彈鋼琴,義無反顧地要享受爵士樂樂趣。當心情開朗時,樂章晴空萬里,當拍檔間有嫌隙,藍調就走了樣,青春戀歌像少年維特的煩惱,成年人也許以為是小事,但身處其中的人看來,卻是天塌下來的頭等大事。

阿薰對律子一見鍾情,但律子卻愛着千太郎,千太郎則迷戀學姐百合香,百合香愛上了千太郎最仰慕的啟蒙前輩桂木淳一。淳一是吹色士風高手,教曉千太郎如何做人和欣賞爵士樂,但淳一最終跟百合香私奔了。據說六十年代的日本,年輕人敢愛敢恨,但父母仍要掌管婚姻大權,相親結婚是不可違抗的父母之命,私奔是反叛也是愛得義無反顧,結局當然有喜有悲。

兜兜轉轉,律子發現喜歡上阿薰,兩人終成愛侶之際,千太郎卻離奇出走了。樂曲驟然停止,人生像斷了線的風箏,人總需要勇敢生存,阿薰離開了律子,也離開了鄉下,極力忘掉千太郎的出現,依照家族意願到東京升讀醫科,卻碰上校內學生在搞抗爭運動,整年沒有上課。

漫畫沒有交代抗爭的背景,但翻看歷史資料,1968年1月,東京大學學生自治會以及部分研修醫師,抗議醫學部將實習醫師制度改為登錄醫制度。當時日本醫科畢業生在考取合格醫師資格前,要在大學醫院中強制實習一年,等於任由教授免費勞役,抗爭是為了推翻這種苛刻的實習制度。

阿薰在停課期間他重新投入爵士樂,然後發現根本忘不了千太郎和律子。

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,最後阿薰終於找到千太郎,也跟最愛的律子重聚,發黃了的青春樂章,還是如此鮮活。

香港健筆林行止先生近日撰寫〈用功謙厚立本 不驕不燥樂樂〉(刊於3月19日《信報》),叫子孫女不要放棄學習樂器,「不是為了未來當職業樂手或在什麼聚會中表演博取掌聲,而是排遣寂寞的最佳辦法」。指樂器是終身良伴,在失意沮喪時彈彈樂器,心情很快能恢復正常。

對於樂器盲的人來說,如果演奏太難,最少也要懂得欣賞音樂,哪怕是最俗氣的流行曲也好,經過時間浸淫,就組成生命的軌跡,會體驗到聽音樂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