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物農莊裏的《 進擊的巨人》
.jpg)
創意先行,畫功次之
《進擊》漫畫版設有番外篇和倒敘補白,讓人感到說故事技巧不純熟,幸而這不足之處在動畫版全面改進過來,順序式的緊湊劇情、造型分明的角色和悲壯的配樂,再加上主題目《紅蓮の弓矢》十分悅耳,令諫山創拜服得在個人博客說:「感覺動畫版才是原作,我則是個不會畫畫的漫畫版作者。」
.jpg)
《進擊》漫畫版設有番外篇和倒敘補白,讓人感到說故事技巧不純熟,幸而這不足之處在動畫版全面改進過來,順序式的緊湊劇情、造型分明的角色和悲壯的配樂,再加上主題目《紅蓮の弓矢》十分悅耳,令諫山創拜服得在個人博客說:「感覺動畫版才是原作,我則是個不會畫畫的漫畫版作者。」我必須承認,對於線條簡單,主角造型清新的漫畫來說,是完全沒有抵抗能力,所以第一眼就愛上了《坂道上的阿波羅》。這是日本漫畫家小玉由起首部單行本作品,以Jazz貫穿故事主線,關於三位高中生愛與友情的故事。漫畫由2007年起開始在小學館的《月刊Flowers》連載,2009年在「這本漫畫了不起!」選舉中,榮獲女性漫畫第一位,去年得到第57回小學館漫畫賞一般向部門的榮譽。去年初動畫版出爐,動人的畫面變成聽得見的爵士樂,在日本掀起陣陣熱潮,尤其深受年輕人,或者心境一直年輕的人士愛戴。
被網民封為「神劇」的《天與地》,在無綫頒獎禮中破格獲得「最佳劇集」大獎,元旦日開始整套重播,劇中金句和經典場面又在網上洗版式重現。
鳴嘩!為甚麼每次看最新一期的《琴絃森林》,都變得那麼饑渴,那麼不滿足?很想快些看到下一期,很想聽到阿海的琴音,那種感覺真的會上癮。
九十年代香港賭片盛行,許多電影已經成為經典:周星馳是傻戇有福氣的「賭聖」、周潤發是風度翩翩的「賭神」、其徒弟劉德華是古惑有勁的「陳刀仔」,而個人的偏好是王晶第一部賭片《至尊無上》,劉德華、譚詠麟和陳玉蓮的愛情和友情發展,在同類片種中算是較細膩,結尾亦算有新意。
看到近日的紛亂政局,腦海裏經常浮現漫畫賭博場面,那不是來自以賭博為主題的作品,而是荒木飛呂彥的長命代表作《JoJo奇妙冒險》,這部漫畫從1987年刊載到2003年完結,經歷6個時代,延續到80期完結,其後發表的《Steel Ball Run》(簡稱SBR)被視為《JoJo》延續篇。
達比賭術強,出千招數更高,認為出千就是利用別人的心理盲點行事,手法沒被看穿就是勝利,輸家的靈魂會被奪去。承太郎的同伴轉眼就連輸兩局,都是在信心十足之下着了道兒,不會賭博的承太郎決定親身上陣,與達比來一場「沙蟹」(show hand)牌局,而派牌的小子則是達比的心腹,暗裏把最好的牌捧上,承太郎只得到五張散牌。 為亞視製作《我要做特首》的文化人胡恩威說過,「特首最好具備學者風範,以及黑社會大佬的特質」,皆因在港參政其實是「鬥吹雞」和「鬥惡」。觀乎上周四立會議事廳內,爛仔、黑社會、亂倫等字眼亂飛,這邊是青筋暴現的黃毓民和長毛,那邊是語調平實扮作受驚的特首曾蔭權,表面上雙方語氣強弱懸殊,但骨子是在隔空互劈,綿裏藏毒針。
「從政要像黑社會」的說法由來已久,現實也確實是這樣,有時暗一點,有時亮一點,但誰都知道政治不能是清清白白,而日本漫畫《英雄本色》把這種黑與白的混沌狀態描繪得淋漓盡致。
池上遼一的作品向來「大日本」味道很濃,他被指是種族主義者,予人大右派觀感。在他的漫畫裏,任何血統的人種都比不上日本國民,連美國總統的女副手都被大和漢子推上牀征服了,完全說出同胞心聲。這部漫畫狠狠地撕破日本政界存在老人弄權、世襲壟斷、黨派謀私及黑金政治等真相,被喻為池上巔鋒之作。由於內容貼近現實,在日美港台造成轟動,得到跨國界讀者認同,香港也有不少擁躉,也有時事評論員曾經撰文推介。
北条火速成為黑幫大佬,冷靜睿智的他,該在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取得大成功,當旁人問他為何要入黑道,為何行動如此急進,得到的答案是﹕「因為普通人要花30年時間才做到的事,我只需一天就能做到。」現實中一個男人要少花30年的努力,除了中六合彩就只有追求富豪女兒,但兩者都要聽天由命。
終於,黑幫大佬與政壇新貴關係被揭穿,伊佐岡的確具有梟雄心態,難得還能賞識淺見,叫他多等十年就可接掌其派系勢力,這實在是難以抗拒的誘惑。但淺見回答﹕「一個人若受到慾望的支配而屈服於權力之下,也就等於喪失了韌性和鬥志,即使需要花20年時間,我也要靠自己的意志和實力去實現夢想。」香港政壇許多年輕人等到中年,仍然被貼上第二梯隊或新生代稱號,在永遠的後備席繼續等待,他們的韌性和鬥志是不是早就喪失了呢?致社會賢達諸公:
作為掌握香港發展方向的最上層決策者,各位定必費盡心思去瞭解民情,那一定留意到近日坊間興起把香港人按「代」劃分,即引用呂大樂教授著作《四代香港人》去分析社會現象。這本只有六十八頁的小書,四篇文章論盡香港四代人,除卻序言和後記,實質內容只有四十五頁,每頁不過是四百餘字,平民百性從天水圍擠車到中環,一程車已足時間看完,雖然大部份乘客都是疲累得爭取時間打小睡;而尊貴的各位大人乘坐專車從半山下凡之際,亦可安在車廂舒適地把書幹掉,細心的心思把眾生對「代」入座。
別誤會,這裏的確是談論漫畫的地盤,文字書留待有識之士慢慢鑽研吧。在此想向各位推薦一部漫畫作為《第四代香港人》的補白,那就是《自決少女隊》,原作者小原信治生於一九六九年,屬於呂教授筆下的第三代人,是活躍的電視劇及廣播劇作家,創作題材非常廣泛。漫畫則由海埜悠子繪畫,二○○五年出版時成為社會話題,只因自殺題材實在感敏。
米迦勒永達是全身黑色lolita打扮,只會以手機短訊和人溝通,她在十三歲時受到同學欺凌,父母知道後向對方家裏交涉,結果那個女孩跳樓自殺死了。米迦勒從自閉在房內,心聲灰暗得如她的衣服:「我好害怕自己也會變成那種不瞭解他人痛苦的大人」。她最害怕、最討厭的,其實就是自己。小女孩心底渴望雙親能瞭解她的想法,但不要過份的呵護,她叫媽媽購買自己參加的樂隊唱片時,母親看過封面,卻竟然認不出長大了的女兒,更不知女兒想在成年前告別凡間(日本人是二十歲才成年)。至於SM女王卑呼彌,甫出場就一副飽歷滄桑的模樣,一邊大吃大喝,一邊笑着訴說悲慘經歷:「性虐待、躁鬱症、割腕、強姦、欠債……該遇到的我都遇到了,真是完美啊!」她那時沒有說的,還有亂倫,她跟爸爸同樣是家中的失敗者,父女互舔傷口,她在十歲時被爸爸強姦了,卻無法討厭那樣的爸爸,只想去死。
最後,茱莉亞如願死在舞台上,她的遺言卻是反高潮:「好想活下去。」剩下三人繼續生存,但生活的煩惱沒有如童話結局般抺得一乾二淨,困苦如昔,這才是現實,而且是殘酷的現實。香港與日本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,近年亦備受自殺問題困擾。漫畫的結語說到:「用那種闡述生命寶貴為正確主張的方式,去鼓勵那些被逼到自我了斷的人,可說是豪無意義。我們需要的是能夠陪我們一起填補,『彷彿地球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還活着』那種無止盡孤獨感的某個人。」宅男、御宅族、穩閉男、電車男、草食男……就算沒有專用名語,那些困在自我空間裏自得其樂的男生,早就存在多時。這類男生幻想多於實際行動,用鍵盤通訊多處以言語溝通,但透過網絡卻能能實現許多不可能的夢想,斗室之外,宅男也許無語,但他們所思所想,其實十分精彩。
宅男的定義隨時代而轉變,但他們都有自己的軌跡,而且相信總有「出位」的一天。每位男孩閉關前,大概都有段不可告人的悲慘經歷,繼而成為同學朋友的嘲笑對像,自此難再振作,只好躲進房間療傷。90年代初出版的《破壞王》,正好能說明這種「受傷男孩」的心態
漫畫的力量從來不能少覷,「破壞王」已經成為市井俚語,而「電車男」的熱潮則由網絡擴展到全世界。故事發生於2004年3月14日,日本一名網友在網站的「獨身男性版」(其後被謔稱「毒男版」)留言,聲稱在電車(即香港的火車)上救了一位被酒漢性騷擾的女士,那位網友從此被稱為「電車男」。自此,一眾多在網絡發聲但少與真人溝通的男士,亦可一同分享此「殊榮」。
在一眾早熟與濫交風氣下,許多宅男還是保留着童貞的,他們不懂得與現實中的女士相處,亦無法改變被乏視、歧視或看扁的命運,只能在網上以另一種身分重生。《老處男的春天》要為「日久失修」的老處男發聲,男主角拓郎才30歲,而出現禿頭各大肚腩等早喪現像,工作與生活都一世無成,去到哪裏都被女士們瞧不起,連便利店的大嬸都不願向他多看一眼,當天從未懂得戀愛滋味。
拓郎希望永遠活在虛擬世界中,但他的女性朋友神崎卻在開始對這位老處男有點在意,然後,神崎終於在現實中和拓郎交合了。2人最後沒有在一起,但神崎卻誕下一位和拓郎很像的女孩子。從結局看來,作者似乎想說,現實中的愛與關懷,始終會戰勝虛擬世界的人造場境。
在廣告公司工作過,亦做過倉庫管理、地下鐵工人,有輕微對人恐懼由日本名作家石田衣良創作的《秋葉原@DEEP》,單看書名已知道與網絡有關,原本是一本小說,講述3個有不同缺憾的御宅族是互相扶持的好後,其後透過聊天網站的網主介紹,再加入3個作員,6人組成的IT公司就叫做「秋葉原@DEEP」,以發明人工智能搜尋器而備受網民注視。但另一間大公司覬覦其概念和成就,收購不成就以爆竊手段強行盜走相關的研究成果。遭受強權掠奪的六人當然不會就罷休,誓與大公司對抗,最終當然成功了。漫畫家從來不是安逸的工作,沒有工會也沒有固定月薪,多勞未必多得,但不肯勞動肯定無生路。能在行內存活的已是稀有動物,站到彩虹頂端名成利就者更是少之又少。
漫畫迷絕對不會忘記,1992年有一本叫《百分百感覺》(Feel 100%)的漫畫面世,是首部再版又再版的香港精裝漫畫,亦是九十年代漫畫迷必看作品。無論是否欣賞劉雲傑的畫風,或者覺得故事有點爛,都不容否定這部漫畫造成一種社會風潮,每次出版都變成近乎集體朝拜的盛事。那時漫畫仍未與書展分家,漫畫攤位才是書展的主角,灣仔會展上演一幕又一幕的迫爆玻璃場面,就是為了搶購限量的漫畫精品,其中《百分百感覺》也是元兇之一。
漫畫當然應憑數量去決定好壞,漫畫家一生都在追求一部傳世代表作,當然,多於一部就更加好。三浦建太郎用了20年打造《烙印戰士》,若要具體地形容這部漫畫的風格,大概只有電影《魔戒》可比擬,這種史詩式作品,絕不是一星期五集的家庭肥皂劇水準,製作經年當然有道理。
那天與朋友行經報攤,他突然指着一本漫畫驚呼:「原來仲出緊?我小學最愛看啊!」那是《強殖裝甲加爾巴》,1985年發表,剛於09年7月底出版了第26期。
另一部幾乎同時放在報攤,且令過路人發出同樣驚叫漫畫,是《暗黑之破壞神》。這部讓讀者望穿秋水之作,88年開始連載,09年8月推出第26期,擁躉們照舊熱烈棒場。在過去21年裏,這部漫畫曾相隔3年才出版新一期,作者在後記裏最常說的話,就是不斷道歉和矢言會努力,當然,讀者還是要等等等等。
無可否認,《暗黑之破壞神》的畫功有驚人的進步,從最初略嫌粗糙的線條,到後期變得極為細膩,而近年更加入電腦效果,令畫面充滿時代感,讀者看着一幅幅如此精細的畫面,想像到漫畫家嘔心瀝血的情景,還是會甘心地乖乖等待。天網恢恢,卻未必疏而不漏,歷史上有太多懸案,直到天荒地老仍未偵破。殘酷的現實在訓誡天真的世人:不要相信「惡人自有惡報」。有太多十惡不赦的殺人犯,最後「下場」是父慈子孝身家厚,然後安祥離世,連噩夢都沒發過;而被殺的亡靈,連半聲哀號都無法發出。
去年出版的漫畫中,由藪野続久原作,大谷昭繪畫的《催眠》(Lost + Brain)是其中一部大受注目作品。內容講述天才高中生冰山漣感到世界太無聊了,立志要破壞現有世界,重建一個沒有廢物的理想國度,把人類軟弱的一面掃除,然後重生。冰山偶然看到催眠術大師九遠寺一樹的表演,發現催眠能夠操縱人類的心智,這股古老而神秘的力量,可以幫助他實現構想以久的瘋狂想法,於是投入其中。
無論是蓄意抑或巧合,從故事的架構到角色造型,《催眠》都無可避地拿來跟《死亡筆記》相比。在本質上,催眠術較死神來得更貼身,畢竟這種技巧的確能在現實世界發生,而漫畫裏的催眠術都取材自有真實的論據。但是,這部三期完的作品,成就卻與《死亡筆記》相差很遠、很遠。
就算有高超的催眠力量,也要有施法對象才能發揮。有些重案卻只有物證,單靠鑑證和推理無法參透玄機。近期最經典的例子,當然是旺角行人專用區的「鏹水彈」案,狂徒三度在鬧市投擲鏹水彈,總共導致一百人受傷,警方出動二百位探員偵查,又動用了超級電腦緝兇,但始終難有頭緒。
能看到殘影片段,還不及與鬼魂對話般直接有效。漫畫《黑鷺屍體宅配便》裏的五位主角,簡直是執法機關夢寐以求的超級人材。五人都是佛教大學的學生,主腦佐佐木碧是黑客和收集情報專家、槙野慧子在美國留學及取得屍體修復執照、沼田真古人具有探勘屍體的能力、谷田有志據稱能透過布偶與外星人通訊,男主角唐津九郎的能力最厲害,他能直接和屍體對話,了解它們生前和死後的意志。這間另類的速遞公司,服務對象是屍體,完成死者的未了願,然後從中賺錢,可惜大部份工作都收不到酬勞,大家都活在貧窮線之下。
相對來說,小孩子的話也許更可信。同樣是可以看到鬼,女性漫畫家一色真人在《通靈反斗星》裏創造的男主角花田一路,是一個九歲大的三年級小學生,一次交通意外後受了傷,頭髮剃光了,後腦縫了九針,從此早晚都能看到鬼魂。世界上有兩種漫畫迷,一種是想成為漫畫家的,一種是不想成為漫畫家的。我曾經是前者,現在是後者。
《爆漫》的原作者大場鶇與繪畫的小畑健,就製作的《死亡筆記》的黃金組合,相信讀者不會忘記,兩人再度攜手,品質當然有保證。故事講述兩位14歲少年的漫畫路,一個創作故事,一個繪畫,其實是兩位作者的寫照。其中真城最高自少熱愛繪畫,叔叔是畫功甚差的漫畫家,只有一部漫畫較受注目,並且改編成動畫,但其他作品都不受歡迎,結果被出版社解約。叔叔喜歡的對象來不及等待他的表白,最終與其他人結婚了,那位潦倒的漫畫家就在勞碌中逝世。
漫畫劇情當然不會「事事旦旦」,據說,大場鶇就是書裏的潦倒漫畫家,即是《行運超人》作者蒲生洋,那算是一位失敗的女漫畫家。《行運超人》的情節雖然相當有趣,亦算頗受歡迎,還被改編成動畫。但蒲生洋的畫功實在有點抱歉,繼後的作品未能受到讀者垂青,最終淡出漫畫界,就像書裏的叔叔一樣。七年後,大場鶇變身編劇登場,與畫功一流但編劇能力稍遜的小畑健合作,兩者互補長短,終於創出了另一片天地。
跟手塚治蟲的奮鬥歷程相比,現今漫畫家的難處都變成無病呻吟了,在自傳式作品《漫畫之神》裏,他需要在醫生和漫畫家之間作出取捨。那個貧困的時代,一個醫科畢業生要放棄崇高的地位和收入,選擇當別人看不起的漫畫家,絕不是容易抉擇的事,沒有追尋理想的執着與熱情,最終肯定會後悔。但是,假如手塚只是當醫生,他的名字大概會被歷史洪流沖去、埋沒;放下手術刀而執起畫筆,手塚對漫畫界的貢獻卻永遠發光發亮。漫畫中,手塚沒有逃避自己的浮跨和焦躁等弱點,他曾經為了增加收入粗製濫造,甚至達到無法控制水準的地步,後來因開設動畫公司時急於求成,結果是欠債告終。
現代的漫畫語言,許多都是手塚獨創,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,也當過軍人,但他對於漫畫的熱情從未減退。在戰後美好而清貧的歲月中,寂寂無名的漫畫家一起奮鬥,四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初,手塚與其他漫畫家,如藤子不二雄及石森章太郎等人,偶然下陸續住進一座叫做「常盤莊」的公寓,展開了漫畫生涯,大家就在貧之年代中相濡以沫地,然後急速成長。現時那座公寓已不存了,曾經在那裏住過的畫家都成名了,有些還作古了,但那座公寓,是就日本漫畫界的起點。
只要有廣濶的創作空間,傑出的漫畫作品就能陸續有來。在太平盛世裏發夢的年輕人特別幸福,但卻容易在小小挫折前退縮,只有及時醒覺才能抓住夢的尾巴。其中以《單身宿舍連環泡》揚名的窪之內英策,曾經如《爆漫》的主角般,十五歲就展現了漫畫天份,可惜是自信有餘,實力不足,結果參加漫畫大獎時落第了。英策承受不了打擊,高中畢業後成為上班族。
追夢如同賭博,但不進場就沒有機會贏,這個賭場卻容許天才存在,創作《IQ博士》和《龍珠》的鳥山明,肯定是天才中的天才。《龍珠》是全球銷量最高的漫畫,加上其他作品和版稅,已足夠讓他「安享晚年」。在漫畫界就算如何了得,都要切切實實地交出好作品,才能有回報。個性幽默的鳥山明,經常繪畫自己的造型,在《IQ博士裏》就曾多次介紹自己工作環境,當然也說過如何被截稿死線迫迫害,名言是:「週刊漫畫催稿,就像新內褲一樣緊」,抵死、貼切。那住編輯鳥嶋先生,更被畫成漫畫裏其中一個歹角呢。島山明說曾經試過連續40天工作,甚至發高燒時仍要趕稿,以至後來完全忘記自己畫過甚麼呢。

甲型H1N1流感先在墨西哥肆虐,然後擴散到全世界。從電視屏幕看到那個熱情的國家突然變得冷清清,每個人的臉孔都套上一幅口罩,眼神透現着無助與驚恐,多麼地似曾相識。是的,那就是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症時的寫照,恍如隔世照鏡般重現,又再勾起港人心底的傷痛與恐懼。
作者浦澤直樹是說故事高手,初出道時以運動漫畫揚名,其後作品則以複雜的故事結構見稱,內容涉獵到心理學、犯罪學及世界歷史觀,開拓了漫畫迷的視野。浦澤的經典作《怪物》(Monster)的版權已被拍攝《魔戒》三部曲的新線(New Line)電影公司收購,相信會拍成荷里活式的超級大片,影迷和漫畫迷都拭目以待。
漫畫裏的末世疫症,最初的病徵與流感相似,在咳嗽和發燒以後,全身血液流乾而死。製造病毒的山根博士,一直以為與男主角遠藤健次的姐姐,即病理學家貴理子博士在「玩遊戲」。首場「賽事」中,貴理子博士雖成功製造疫苗,但已有15萬人死亡。然後第二場競賽的戰幔拉開了,貴理子看穿「朋友」是想殺掉所有人,所謂拯救地球其實是要令人類滅絕。
後來,鎮上發生了疫症,老先生走到曾被搶掠的超級市場內選取貨品時,遇到戴着口罩的少年彼得。兩人離開時,老先生把錢放在收銀處,彼得問:「你付錢嗎?根本沒有店呀。」老先生理所當然地說:「這是人的基本道德。」於是,彼得也把錢放下,老先生搭着他是肩膊讚「乖孩子」。回到家裏,老太太開始出現感冒徵狀,丈夫叫她注射疫苗,太太反過來叫他注射,直至兩人上牀就寢,誰也沒有動那瓶救命藥。然後老先生說:「對了,今天我遇見彼得……明天給他注射吧。」老太太慈祥地應了句「好主意」,最後是代表關上燈的漆黑畫面。
甚麼是「人的基本道德」呢?這個小鎮的小人物的相處舉動,正在用一種近乎是呢喃的囈語,在讀者耳邊解說着做人的道理。「道德」本應是一個虛無漂渺的名詞,卻能在各種事例中變得實在。彼得與老夫婦的下場如何?在《21世紀少年》的下冊裏,當巨大機械人再次活動時,彼得正跟老夫婦在一起,聽在收音機,深信地球沒那麼輕易毁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