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05.2013

動物農莊裏的《 進擊的巨人》


巨人一直在我們身邊,無論有形的,還是無形的。

日本漫畫《進擊的巨人》 (下簡稱《進擊》)成為近年最震撼社會的話題作,今年4月推出動畫版後,風潮更蓆捲各地。香港目前只有漫畫版發售,但每當日本播出新一集動畫,很快就有人繙譯成中文字幕,網上輕易就能看到。

故事講述在虛構時代中的第743年,世界突然出現了315米高的巨人,他們來源不明,天性獵食人類,幾乎令人滅絕。殘存的人唯有節節後退,最後築起50米高的巨牆,把巨人擋隔在外,圍牆內得享片刻的和平。

巨牆內共分三層,再有兩道50米高的巨牆隔開,最外一層稱為「瑪利亞之壁」(Wall. Maria),多是一般平民百姓;中層是「露絲之壁」(Wall. Rose),住了有許多商家和教會人士;內層「希娜之壁」(Wall. Sina)則是國王貴族的住所,有憲兵重重守衛。

圍牆隔絕了巨人,代價是要犧牲往外闖的自由,只有政府的調查兵團會定期到牆外考察,所有成員都受過嚴格技能訓練,但每次都傷亡慘重歸來,許多精英成員被巨人活生生吞下,最終連巨人的真面目都摸不透。

巨人和人類在牆的兩端各自存活,這樣平衡狀態過了102年,然後某天,身高約60米的超大型的巨人出現了,一腳把最脆弱的城門踢開,其他巨人紛紛闖進來,瑪利亞之壁淪陷了,來不及逃走的人類全部被吃掉。曾經凝住的戰事又再展開,正如漫畫所言,「那一天,人類回想起來了,受那些傢伙支配的恐怖,在鳥籠之中被囚禁的屈辱,人類又要被吃掉了」。

男主角艾倫的爸爸是醫生,收留了孤兒三笠(或叫米卡莎),一家人生活在瑪利亞之壁。巨人進來後,艾倫目睹母親被吃掉,造成難以磨滅的陰影,他長大後與三笠加入調查隊,誓要殺盡巨人,光復人類的自由。

《進擊》是新晉漫畫家諫山創首部長篇作,自2009年起在月刊《別冊少年Magazine》連載,不久就成為日本最熱爆的漫畫,令原本奄奄一息的月刊起死回生,漫畫總銷量近2000萬本,更榮獲講談社漫畫賞。如果要了解《進擊》的觀點,不妨從漫畫家的個人背景說起。

諫山創生於1986年,成長時期適逢是日本泡沬經濟爆破後的九十年代,前輩盡享過的榮景已成歷史,80後年輕人則是迷失方向的新一代,再努力也會感到無力。許多日本年輕人覺得,現實世界就是不自由,曾經意氣風發的國家一下子泄了氣,社會的不景氣令人想夢想寄託於虛擬的動漫裏世界,御宅族成為社會問題,但同時許多宅男宅女的避風港。那道厚重房門,地位於如50米高的巨牆,把門外的巨人(由父母以至各種現實問題)擋住,失去的就是往外闖的自由。但誰稀罕呢?許多人從頭到尾都不想往外闖,因為早已失去了動力,房內才像圍牆內一樣有安全感。

真實的諫山創體型瘦削,留着長度到下爬的one length髮型,加上一副粗框眼鏡,造型相當「宅男」。他的學歷並不屬於精英一族,維基百科記載他畢業於大分縣立日田林工高等學校,並入讀九州設計者學院漫畫學科,喜歡的漫畫家是皆川亮二、三浦建太郎、弐瓶勉、新井英樹和三峯徹等等,當中以皆川亮二的《ARMS神臂》對其影響最大。

從以上人生足跡就能猜想到,諫山創肯定從小就是漫畫迷,而且喜歡博擊和帶點科幻風格的漫畫,那就能理解為何能育孕出《進擊》了。有評論指諫山創的畫風太過粗糙和不成熟,甚至說畫面很醜,因此而令人卻步。我覺得這種批評似乎不公平,亦顯示論者不悉屬日本漫畫的市場環境。

《進擊》的畫功無疑談不上漂亮,但彩稿的用色和構圖其實相當不俗,比黑白稿件紮實得多,更重要是從連載中看到極大的進步。須知道,諫山創喜歡的漫畫家,諸如皆川亮二及三浦建太郎等,都屬於創意先行的漫畫家,畫功在出道後慢慢磨線,其中三浦的代表作《烙印戰士》出版了24年都只有37冊,至今仍未完結,但畫功已由帶點粗糙逐漸進化成極精細亮麗。諫山創只有27歲,來日方長,很期待看他作品演變呢。

創意先行,畫功次之
也許我們該慶幸諫山創是生於日本,當地漫畫市場容許創意先行,別理甚麼,就算是牙簽公仔也好,先大膽地故事畫出來吧,好與壞就由讀者決定。日本漫畫界對新出道的漫畫家要求亦較寛鬆,評論人很少會在畫功上大做文章,反而獨特風格才更重要,所以有了恐怖漫畫大師圖楳一雄(代表作是《漂流教室》)和犬木加奈子(代表作是《裂口女》系列),畫面再粗糙稚嫩也好,只要事吸引就行。

你看蒲生洋的《行運超人》也可以出16冊就知道了(利申,本人相當喜歡這部作品),據說蒲生洋後來化名為「大場鶇」,與小畑健合作泡製了《死亡筆記》和《爆漫》,而《爆漫》更把自身經歷投射其中,但日本出版社既不承認也不否認,成為漫畫界的懸念。無論如何,《進擊》讓我們再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冒險精神,正是香港漫畫市場以至創作界所缺乏的。

《進擊》漫畫版設有番外篇和倒敘補白,讓人感到說故事技巧不純熟,幸而這不足之處在動畫版全面改進過來,順序式的緊湊劇情、造型分明的角色和悲壯的配樂,再加上主題目《紅蓮の弓矢》十分悅耳,令諫山創拜服得在個人博客說:「感覺動畫版才是原作,我則是個不會畫畫的漫畫版作者。」

有分析指《進擊》在暗喻中日關係,日本如在躲在巨牆內,受到如巨人的中國威脅;香港社運界則聯想到本港被內地不斷攻佔,近日高登討論區有網友把《進擊》主題曲改編成諷刺中港關係的歌,其中一幅畫面把三層巨牆標示為「文明道德」、「一國兩制」、「人權法治」,再次引起網民莫大共鳴。

然而在我心目中看來,那道巨牆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層皮、御宅族的房門、國與國之間的界線……那既是防衛,也是隔絕。但要進擊這部漫畫的核心,大概先要解答一個核心問題:如果來襲的不是巨人,這部漫畫會怎樣呢?

是的,整部漫畫的震撼力在於「人」!

漫畫中的巨人大部份是男性外表,沒有生殖器,對人類以外的生物沒興趣,估計吃人不是為了生存,而是自動導航式的單純動作。巨人的身體帶極高溫度,頸後命脈被割斷才會就會蒸發消失,其他部份受損則可重生。除了普通品種,還有奇行種、特別高大種、皮膚堅硬的鎧之巨人和女性巨人,為了不透劇,關於巨人演變及與人類的關係,在此不作詳述。

如果巨人換成巨獸,這部只會流於異形襲地球正邪對決式作品,因為巨獸是人類以外的「他者」(我該像某藝評人一樣,在名詞背後加上英名「other」嗎?),吞噬動作會變成敵進式,失去了衝擊人類文明的威力。正如電視劇《天與地》,假如劇中的家明是被雪熊吃掉,救不了他的隊友也毋須內疚一生。

把來襲者設定為人,可見威脅從一開始就來自人。但無論圍牆內外,人與人之間弱肉強食的定律從未改變,牆內的所謂和平只是假象,那更像一座超巨型的動物農莊: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公平,受到更多保護。

因此,當最外牆失守,第二重圍牆因人口過剩而鬧饑荒,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堂皇地讓人民去牆外做調查或進行拓荒,於是兩成人在過程中死掉,而饑荒也解決了,諷刺吧?兵團中能力最強的首十個人,可以選擇加入憲兵團,到內層「希娜之壁」去保護國王,生命就有了多重保障,拼命爭取成績名列前茅,而最有能殺死巨人的士兵,目的是盡量遠離巨人。原來能力越強、財力越大,越能往內走就越安全,這就是動物農莊裏的公平。

只要有愛,甚麼都不怕

三笠原本有個溫暖的家,但歹徒臨門把爸媽都殺了,然後把三笠擄走,打算作人口販賣。她早就領悟到,無論是螳螂捕食,抑或父親打獵,人生就是不停地戰鬥,「那是個不允許勝利者以外的人生存的殘酷世界」。

後來艾倫及時歹徒殺掉,終於救出三笠,那不過是弱者一時好運的反擊。那是艾倫首次殺人,父親問他明白自己做了甚麼嗎?他率直地答:「我將害蟲消滅了,它們只是湊巧地長得像人而已。」

是的,有些害蟲只是湊巧長得像人,慶幸你還能認出,然後加以消滅。但沒有圍牆的現代世界,不是還有許多無形巨人遺禍人間嗎?如地產霸權,如跨國企業,如血汗工廠,如貪官污吏,他們自動導航到有利可圖之處,把人的尊嚴吃掉,勞損平民軀殼如廢物,生命仍然不自由,世界依然殘酷,而人類的最大威脅,就是來自人類本身。

三笠認為只要艾倫在,只要有家可歸,那就甚麼也不怕。而艾倫的媽媽雖然死了,但一直活在他心中,愛是抵抗殘酷的最佳靈藥,就算最終被巨人吃掉,人生也不枉過。


5.10.2013

青春像Jazz:《坂道上的阿波羅》

我必須承認,對於線條簡單,主角造型清新的漫畫來說,是完全沒有抵抗能力,所以第一眼就愛上了《坂道上的阿波羅》。這是日本漫畫家小玉由起首部單行本作品,以Jazz貫穿故事主線,關於三位高中生愛與友情的故事。漫畫由2007年起開始在小學館的《月刊Flowers》連載,2009年在「這本漫畫了不起!」選舉中,榮獲女性漫畫第一位,去年得到第57回小學館漫畫賞一般向部門的榮譽。去年初動畫版出爐,動人的畫面變成聽得見的爵士樂,在日本掀起陣陣熱潮,尤其深受年輕人,或者心境一直年輕的人士愛戴。

爵士樂,Jazz,精神在於兩個字:即興。

根據維基百科所說,爵士樂源於藍調,是一種早年住在美國南部的非洲奴隸及其後代的民間音樂,深受西非文化和音樂傳統影響,而其真正起源是貧窮。

美國的黑奴在南北戰爭中獲得解放,但多年以來依然是社會最底層,文盲率高,只好靠故土音樂自娛,勞動的號子和農田歌曲是採摘棉花時唱的、讚美詩歌和聖歌則在種族隔離的教堂裡聚會時唱、即興之作則是獨唱歌手在一支班卓琴伴奏下吟唱。在教堂中,黑人牧師用英國領唱方式來解決唱歌不懂字的問題。

爵士樂與黑人有脫不掉的關係,即興性就是不需要文字,音樂是人類的共通語言,台上表演者那時那刻的情感,沒可能完全再現。《坂道上的阿波羅》就是一闕關於青春的Jazz,即興、轉折、結果難料。

漫畫背景設定於1966年的初夏,那是怎樣的年代呢?

六十年代的日本,是二戰結束的重建期,1964年東京舉行奧運會,讓國民團結和重拾信心,國家經濟如新朝線一樣全速開動,國民收入大增,三大神器:黑白電視、雪櫃、洗衣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。年輕人就是社會的希望,高中生升讀大學的比率亦不斷上升,他們卻對先輩辛苦建立的安穩生活感到不妥,年輕人之間總有一股躁動與不安,學生運動興起,成為反安保、反戰等活動的主力,加上大學的硬件沒能趕上入學率,學費卻不斷上漲,學生跑出來大搞爭取權益的抗爭。

躁動的年代,西方奏起激烈的搖滾樂,而日本人性格內歛,民族性帶着壓抑感,以幽怨的爵士樂配襯或許更適合。

天台上的寧靜
故事講述來自顯赫世家的初中生西見薰,媽媽因不識字遭奶奶嫌棄,當被迫離家家時,媽媽曾想過帶阿薰離開,但想到兒子應在更好的環境下成長,於是母子分離。阿薰的父親從事船務工作,從小就要不斷轉學,他曾經想在新環境與新朋友盡快建立關係,但原來別人只當他是怪物過客,每當轉學時被注視和歧視時,就會嘔吐。

這次阿薰由橫須賀轉學到鄉下的高中,學校建在長長斜坡之上,日文來說就是「坂道」,即山道的意思。阿薰上學首天就埋怨:「為甚麼人要在斜坡上面蓋學校呢?每天早上,都得喘著氣爬上這個斜坡不可,光是這樣想著,就讓人作嘔!」

再次身處陌生環境,重覆被各種傳言包圍,四方八面投來好奇或鄙視的目光,讓阿薰覺要吐了,他急需要跑上唯一能安靜身心的天台抖抖氣。但是,天台的鎖匙在惡霸不良少年川渕千太郎手中,於是兩人相遇了。

別人都害怕千太郎,但他與阿薰卻出奇地投緣,同班的迎律子與千太郎是青梅竹馬好友,三人相知相遇,變成一生最重要的朋友。

三位主角的家庭背景都不圓滿,被稱為「少爺」的阿薰,父親長期不在身邊,他寄住在伯母家,背負着家族要他當醫生的寄望,居所很大,他卻感到無處容身。

身型高大的千太郎則是美日混血兒,嬰兒時被棄到教堂門前,由神父共同撫養,直至三歲時被養父收養。日本二戰期間,不少婦女淪為街上流鸞,有人為美國大兵生下孩子,小部份混血兒能跟母父同赴美國定居;有些則被美國爸爸帶返國,媽媽獨留在日本生活;還有一些孩子被父母拋棄,幸運的如千太郎在教堂中長大,不幸的則活得很苦,或者根本活不了。

沒有人知道千太郎的父母是誰,但千太郎的養父有一個姐姐,她是從事跟美國大兵有關的工作,在千太郎被遺棄前一年突然失蹤了。養父大概覺得千太郎有機會是姐姐的孩子,於是把他收養了,還對母親撒謊說是姐姐生的。

千太郎得不到婆婆歡心,但總算有養父的鍾愛,其後一連串的誤會,卻令養父跟千太郎產生了莫大隔膜,千太郎感到無論在家中抑或學校,都沒有任何容身之處。

迎律子的媽媽亦不在了,她跟開唱片店的爸爸相依為命,表面看來弱小溫柔,但從小就保護着青梅竹馬的千太郎。當遇到阿薰之後,律子就同時承受着兩名男生的苦惱。

少年煩惱像戀歌
律子家的店舖地窖是音樂室,千太郎從小在這裏打鼓,律子爸爸則拉提琴,阿薰加入後彈鋼琴,義無反顧地要享受爵士樂樂趣。當心情開朗時,樂章晴空萬里,當拍檔間有嫌隙,藍調就走了樣,青春戀歌像少年維特的煩惱,成年人也許以為是小事,但身處其中的人看來,卻是天塌下來的頭等大事。

阿薰對律子一見鍾情,但律子卻愛着千太郎,千太郎則迷戀學姐百合香,百合香愛上了千太郎最仰慕的啟蒙前輩桂木淳一。淳一是吹色士風高手,教曉千太郎如何做人和欣賞爵士樂,但淳一最終跟百合香私奔了。據說六十年代的日本,年輕人敢愛敢恨,但父母仍要掌管婚姻大權,相親結婚是不可違抗的父母之命,私奔是反叛也是愛得義無反顧,結局當然有喜有悲。

兜兜轉轉,律子發現喜歡上阿薰,兩人終成愛侶之際,千太郎卻離奇出走了。樂曲驟然停止,人生像斷了線的風箏,人總需要勇敢生存,阿薰離開了律子,也離開了鄉下,極力忘掉千太郎的出現,依照家族意願到東京升讀醫科,卻碰上校內學生在搞抗爭運動,整年沒有上課。

漫畫沒有交代抗爭的背景,但翻看歷史資料,1968年1月,東京大學學生自治會以及部分研修醫師,抗議醫學部將實習醫師制度改為登錄醫制度。當時日本醫科畢業生在考取合格醫師資格前,要在大學醫院中強制實習一年,等於任由教授免費勞役,抗爭是為了推翻這種苛刻的實習制度。

阿薰在停課期間他重新投入爵士樂,然後發現根本忘不了千太郎和律子。

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,最後阿薰終於找到千太郎,也跟最愛的律子重聚,發黃了的青春樂章,還是如此鮮活。

香港健筆林行止先生近日撰寫〈用功謙厚立本 不驕不燥樂樂〉(刊於3月19日《信報》),叫子孫女不要放棄學習樂器,「不是為了未來當職業樂手或在什麼聚會中表演博取掌聲,而是排遣寂寞的最佳辦法」。指樂器是終身良伴,在失意沮喪時彈彈樂器,心情很快能恢復正常。

對於樂器盲的人來說,如果演奏太難,最少也要懂得欣賞音樂,哪怕是最俗氣的流行曲也好,經過時間浸淫,就組成生命的軌跡,會體驗到聽音樂的幸福。

2.21.2013

假如家明沒有上雪山 ──從《天與地》到《孤高之人》

被網民封為「神劇」的《天與地》,在無綫頒獎禮中破格獲得「最佳劇集」大獎,元旦日開始整套重播,劇中金句和經典場面又在網上洗版式重現。

《天與地》的故事主軸,圍繞着4名樂隊成員攀登雪山時遇上意外,其中許家明傷重垂危,隊員在惡劣天氣無法下山,在斷糧險境下,其餘3人把家明殺死吃掉保命。最後鼓佬、黑仔和Ronnie都平安歸來,但人吃人的罪疚纏繞一生,樂隊四缺一,散了,成員各走一方,再會時已非昔日的你和我。結局以寬恕代替復仇,葉梓恩(佘詩曼飾演)說﹕「我們一生人中,總會做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決定,而我們總會問自己﹕如果這一個決定,我當日做了另一個選擇的話,今天的我,還會不會一樣?」梓恩後來獨自上雪山反思﹕假如世界上有另一個平衡時空,她與家明鬥氣那刻願意回頭,兩人情深相擁,家明不上雪山了,兩人大概會在音樂世界裏愛到白頭。

人死了 命運改寫了

葉梓恩說﹕「不同的決定會走出不同的路,但我相信,到最後他們都會在同一個終點出現,我相信。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名言﹕長遠來說,我們都是死人(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.)。他朝君體也相同,塵歸塵、土歸土之時,誰知道家明會不會甘願被吃?

如果命運能選擇,從地面遠遠看見高聳入雲的雪山,你會下怎樣的決定?

《天與地》的重點畢竟不是登山,雪山只是一種意境,所以艱辛的登上過程大可以省略,反正不是實景拍攝,愈詳盡就愈容易穿崩。於是,漫畫《孤高之人》正好為劇情補白,現實中登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除了有「家明式」的凶險,通上山巔之途更滿是空餘恨,像葉梓恩一樣孤身上路的攀山家,許多都找不到歸途,最終與山永長眠。

《孤高之人》是日本作家新田次郎於1969年發表的小說,該作者於50年代開創山岳派小說,以登山作為故事場景,1955年憑《強力伝》獲得直木賞。《孤高之人》於2007年由鍋田吉郎改編,交予漫畫家坂本真一繪畫。

坂本真一的畫風細緻而充滿剛強氣息,對於人體結構掌握透徹,細緻的線條很能表現男性的肌肉美,而女性角色又隱隱透現性誘惑,畫面構圖很有寫實電影風格。看漫畫時甚至覺得,這個故事應該已拍成電視或電影,那些漫畫應是截圖吧?又或者說,導演只需按照畫面去拍,已能拍出精彩絕倫的影像。

日本國寶登山家為藍本
故事以日本國寶級登山家加藤文太郎為藍本,講述他如何挑戰沒有人成功攀登過的險峰。漫畫由校園出發,最初令人以為熱血少年故事,但文太郎的人生就如作品名字一樣,永遠離不開「孤」字。他成長期被同學誤會把好友欺壓至自殺,當轉學到新校時,不想跟任何人有瓜葛,但因為受到挑釁而徒手攀上校舍屋頂,攀爬的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正活着,從此上了癮,活着就是為了攀得更高。

登山不是一種平易近人的活動,雖然隊友間可以互相扶持激勵,但最後仍得靠自己雙腿往上走,過程往往孤獨無聲,能否下山是絕對個人的事。當平原的人上到2,500米以上,在稀薄的空氣下可能出現高山反應,輕則視網膜出血和肢體水腫,重則因肺水腫或腦水腫垂危,如果沒有被山喜愛,強行登上就是通往死亡。

漫畫裏的文太郎曾經想跟同學好好相處,最終卻噩運纏身,跟他接觸過的人都沾染了霉氣,攀山導師因為上山尋找文太郎而死掉。就像《天與地》一樣,因為有人死了,圈子裏所有人的命運都改寫,原本是攀山界新星的宮本,輟學後變成流氓騙子;一直是純情美少女的夕實,得到大學的推薦也因為意外而取消了,不久就淪落風塵,被男人欺騙和欠債。數年後,夕實在街上遇到文太郎,為了錢而伏在文太郎身上做出服待客人的事,完全失去女人的尊嚴。

那是文太郎的錯嗎?還是應該怨命運弄人?他不願多去細想,只想跟山連成一體。

人類到底為什麼要攀山?為了挑戰自己?為了看那些美景?抑或想更接近星星?卓越的攀山者必須忍受孤獨,上山時最沉重的不是行李,而是情感上的羈絆,當剪斷所有感情,才有勇氣往山上闖。

沉重的  是情
在嚴寒的高山上,每一刻、每一步都是重大決定﹕攀?不攀?往上?退下?大大小小的決定影響一生,現實中的文太郎於23歲開始獨攀,單挑日本阿爾卑斯山積雪期的多個山峰,締造獨力登頂的多項紀錄,包括在槍嶽冬季單獨登頂,以及從富山縣到長野縣的北阿爾卑斯單獨縱走,獲封「獨攀的加藤」及「不死的獨攀者」等稱號。

人總需要勇敢生存,漫畫的文太郎偶然在山上救了遇險的阿花,碰巧她跟文太郎是在同一大學工作,兩人其後相戀結婚及誕下女兒。溫暖的家庭曾經讓文太郎變成普通人,幾乎忘了攀山的感覺,但他最終抵受不住山的呼喚,決定向夢想中的K2東壁進發,背上最沉重的,就是妻子和女兒。

K2的頂峰達到8,611米高,除了技術上難以攀爬,沿途氣候更是難測,隨時出現雪崩會把人活埋,因此山頂就如處女地,從來沒有人成功進入。

3年多前,我曾經跟朋友到四川的貢嗄山,目標山峰是4,000多米,並不是最高處,但中途已出現高山反應,整個人變得渾渾噩噩,頭痛和發燒,如果演變成肺炎的話,恐怕會死。據說早幾天有另一團隊,有人出現感冒徵狀後,疑似肺炎死掉,朋友還得把屍體抬下山。那刻在想,我會變成另一個死者嗎?

最嚴重的晚上,腦海裏不斷重現人生片段,想像着一個又一個「如果」,或者在另一處平衡空間裏,我沒有登山,在香港享受着假期,一定很安穩吧?很想回家、很想回家、很想回家,帳幕很冷,身體卻很熱,發燒了,全身都在冒汗……

翌日早上情况仍不太好,還好是開始下山,放任身體跟隨大隊走,到了稍低處,水腫逐漸減退,紊亂的思想漸漸安定下來,燒也退了,總算撿回一命。

低溫症使思覺錯亂
《孤高之人》完全演繹出登山者遇到的挑戰和心態,人的思緒把虛無的雪地填滿,而有些死者卻脫掉衣服凍僵了,原來低溫症會造成思覺錯亂,自律神經失調而感到很熱,熱得連皮膚都想脫下。在雪山上,文明的法規並不適用,為了保命而殺人吃掉,絕對不是罪過,假如重傷的不是家明,到底是一起餓死,抑或有人要自我犧牲,或者慘烈被殺?劇情也沒有如果。

雪山最懂得懲罰不自量力的人,文太郎獨自上K2,腦中有無數幻想,有時會感到後悔又害怕,很想回家,很怕見不到女兒成長。流淚過後,文太郎依然向山頂進發。

漫畫的結局留待讀者去確認,而真實版的文太郎,在1936年跟好友吉田富久在槍嶽北鐮山脊遇到暴風雪而死在山上,終年31歲。日本人把文太郎封為國寶,為他建博物館和詳細記錄他的蹤走足迹,他曾穿過的攀山鞋和工具都被保存下來,獨攀者的精神一直活着。

許多攀山家仍然前仆後繼挑戰高山,令我想起台灣電影《賽德克.巴萊》名句﹕「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,那我就帶你們驕傲的野蠻到底!」縱使人類已征服月球,雪之巔仍很遙遠。

12.12.2012

龐威的吶喊

鳴嘩!為甚麼每次看最新一期的《琴絃森林》,都變得那麼饑渴,那麼不滿足?很想快些看到下一期,很想聽到阿海的琴音,那種感覺真的會上癮。

今期的主角該是尾段出場的龐威,那位靠着阿字野老師的琴音拼命活下來的苦命小孩,生於中國農村,替日本人工作的媽媽懷着他回到家鄉,不知經手是誰,媽媽臨盆前上吊,屍體被人放火焚燒,經撲救後,龐威奇蹟地生存下來,村裏的人都叫他「炸彈」,是最低賤的小孩。

炸彈靠本能偶然彈奏彈了琴,被暴發的狂人富翁龐昊看上,以100元人民幣買走,卻發現他彈得不好,終日虐打甚至想殺掉,最終炸彈遇上阿字野老師的琴音。老師的鋼琴就像一根落進地獄中的蜘蛛絲,要是不抓緊,就會掉進地獄,從那天起,他變成龐家的兒子,得到的姓名叫龐威。

縱使被世界離棄,只想找緊那條蜘蛛絲,別告訴我那是幻象,想要得到老師的承認,承認我繼承了你的鋼琴,請批准我繼續。 龐威心底裏不斷吶喊,武裝起來的冷傲與堅強,在老師面前徹底崩潰了。

但阿字野沒有批准,應該說毋須他的批准,因為只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讓大家追求同樣的琴音,阿字野中途遇到意外,但想看到自己追求的琴音可以去到多遠。 龐威是可以自由的,只要自己肯放開自己。

不要懼怕任何事情,盡情彈奏吧。

1.02.2012

阿海哭了

若說踏入2012年有甚麼好事,就是剛外出時,就看到報攤有第20期《琴絃森林》,我就知道應該是近日出版,所以每逢經過報攤都留意着,即時要買。

這一期就像樂曲的間奏,節奏稍慢,但喜歡一首歌,就要愛它的全部,有點鎖碎和過份細膩,但我還是一口氣看完。

見到阿海哭了,心碎啊!

被自己喜歡的朋友說討厭,是一種不同於愛侶分手的痛,想起陳奕迅的《最佳損友》。能成為朋友,或多或少都是競爭對手,在別人的身上,就像有一些自己遺失了的拼圖,想要,想超越,想分享,想摧毀。愈是在意,愈痛。

11.28.2011

種票也是一種千術

九十年代香港賭片盛行,許多電影已經成為經典:周星馳是傻戇有福氣的「賭聖」、周潤發是風度翩翩的「賭神」、其徒弟劉德華是古惑有勁的「陳刀仔」,而個人的偏好是王晶第一部賭片《至尊無上》,劉德華、譚詠麟和陳玉蓮的愛情和友情發展,在同類片種中算是較細膩,結尾亦算有新意。

無論是哪種賭片,若踏實地賭運氣而不使詐,劇本怎寫都難與特異功能的賭聖匹敵,若缺少了奸狡的老千更難計算高潮,所以成功的賭徒必須同時是熟練的老千,若底開牌揭前未能揭穿對方千術,就算是賭神也會輸得一敗塗地。

選舉當然也算是一種賭局。雖說有些選區候選人實力懸殊,未選都能預知結果,正如撐長毛的人也不敢買他會在觀龍區勝出。但誰敢保證對手會不會突然暴斃?剩下來的說不定可以自動當選,他朝遞補機制出籠,每位立法會參選者更可以自認是「候補勝利者」,人生滿希望,世界真美好。選舉是涉及最多市民的賭局,無論你挺左還是靠右,甚至不是特權階級而沒有投票權,這個小小特區還是會按時按候選出區議員、立法會議員和「兩害取其輕」(?)的特首,然後不論你的喜惡如何,只能忍耐到下一屆換班,等待第二場賭局開始。

許多政界人物都說,中央政府不是怕選舉,而是怕不能操控選舉結果。按剛過去的區議會成績單來看,相信有勢力人士已掌握了操盤技巧,坊間甚至有一種說法,指泛民大敗有助香港爭取民主,而《亞洲周刊》當期的封面標題就寫著:「香港勝選激勵北京有利中國民主發展」。當然,而「民主」和「宅男女神」的共通點是每個人要求都不同,有些人會把「民主」看成「江澤民作主」,就算老江退了,還有千千萬萬個「阿爺」當家。

近日傳媒踢爆勝選背後原來涉及等同於「出千」的種票技倆,還好選舉不是搖骰仔賭局,縱使結果塵挨落定,但只要種票證據確鑿,傳媒踢得夠大力夠狠,執法機關還是不得不介入,翻盤機會雖然渺茫,但不是零。

我不擅長賭,長期購買六合彩的結果告訴我只能做慈善家,絕不可當賭徒。於是只好做旁觀者,愛賭片更愛賭博漫畫,看多了能領悟真理:現實世界老千處處,想撐公義做好人,訣竅不是堅持正直(那只會輸得更慘),而是要比對方更奸詐,自保後才能助人。畢竟人生不是TVB連劇,結局不一定是邪不能勝正。

看到近日的紛亂政局,腦海裏經常浮現漫畫賭博場面,那不是來自以賭博為主題的作品,而是荒木飛呂彥的長命代表作《JoJo奇妙冒險》,這部漫畫從1987年刊載到2003年完結,經歷6個時代,延續到80期完結,其後發表的《Steel Ball Run》(簡稱SBR)被視為《JoJo》延續篇。

《JoJo》始於19世紀的英國,祖斯達家族是有學養的紳士貴族,因緣際會收養了本性邪惡的迪奧,料不到迪奧存心想殺人侵吞家產,與他一同長大的祖祖決心捍衛家園,雙方展開跨世紀正邪鬥爭。漫畫角色都能修練波紋,按能力特性出現不同「替身」,相互之間相生相剋,能掌控時間的替身才是最強。

我最喜歡的角色是空条承太郎,不羈冷傲但能力極強,替身「白金之星」能讓時間暫停,他的母親被迪奧的邪力所纏,遂與公公和同伴展開漫長旅程,誓要消滅死對頭,途中遇到無數挑戰者,當中包括賭徒達比。

達比賭術強,出千招數更高,認為出千就是利用別人的心理盲點行事,手法沒被看穿就是勝利,輸家的靈魂會被奪去。承太郎的同伴轉眼就連輸兩局,都是在信心十足之下着了道兒,不會賭博的承太郎決定親身上陣,與達比來一場「沙蟹」(show hand)牌局,而派牌的小子則是達比的心腹,暗裏把最好的牌捧上,承太郎只得到五張散牌。

戲肉來了,承太郎沒瞄過任何一張牌,斷然接受所有賭注,還把其他同伴和母親的靈魂都押上了。見慣風浪的達比被承太郎的氣勢嚇得冷汗直流,還沒開牌就處於劣勢。而承太郎則大打心理戰,堅持不翻看啤牌,而白金之星一時為他悄悄點煙,一時從不知如處揣來冷飲,一切顯得從容不迫。達比一方面懼怕白金之星把牌換了,一方面卻不信是事實,雖說要跟注開牌,但終於還是開不了口,站着便暈倒了,所有靈魂都得解放。

這是老賭徒和新手對決的牌局,兩人在賭桌上的實力猶如大衛對着巨人歌利亞,承太郎明知對方會使詐,順勢開牌一定會輸,但他在有限的空間裏打出一線生機,最終擊敗了達比。只有更強才能踢爆千局,賭局才會變得公正公平。

轉回現實世界,種種證據顯示,今時今日的種票技倆早在九十年代已有傳媒揭露,而審計署亦深入調查過2004年立法會選舉的選民登記制度,揭露多人同用一地址登記,最嚴重個案是162名選民「同居一室」,如此赤裸裸的事實,執法當局卻沒有採取行動,大家應該明白到,原來是莊士在縱容老千,目的就如中央政府一樣,不是怕選舉,而是要操控誰得勝、誰落敗。想要奪會公正公義,除了要揪出參與種票的小種籽,請別忘了對要撒種人追究責任,尤其是一些失職的官員。

10.17.2011

政治家與黑幫大佬

為亞視製作《我要做特首》的文化人胡恩威說過,「特首最好具備學者風範,以及黑社會大佬的特質」,皆因在港參政其實是「鬥吹雞」和「鬥惡」。觀乎上周四立會議事廳內,爛仔、黑社會、亂倫等字眼亂飛,這邊是青筋暴現的黃毓民和長毛,那邊是語調平實扮作受驚的特首曾蔭權,表面上雙方語氣強弱懸殊,但骨子是在隔空互劈,綿裏藏毒針。

坐在主席對面的尊貴議員,無論是再大聲、再勇猛,或者如吳靄儀、余若薇般理性地講道理,都沒法贏過議事聽的「坐堂」和特區政府的「龍頭大佬」,那種惡能殺人於無人,香港的政治現實,應驗了胡恩威的評語。

從曾權蔭對黃毓民明諷暗罵,就知道他早就跟社會脫節了,而且沒有半點自省或自知之明。需知道,今時今日最成功的爛仔、最穩固的社團,其實就如今年的施政報告一樣,鍍上厚厚的糖衣,入口甜甜膩膩,但內藏慢性毒藥,就像大耳窿在街邊放置的易拉架,寫明「必借」、「專幫窮人」,結果是專劏窮人。

「從政要像黑社會」的說法由來已久,現實也確實是這樣,有時暗一點,有時亮一點,但誰都知道政治不能是清清白白,而日本漫畫《英雄本色》把這種黑與白的混沌狀態描繪得淋漓盡致。

《英雄本色》在台灣譯作《聖堂教父》,由著名漫畫編劇史村翔原作,再交由大師級的池上遼一繪畫,在1990至1995年間於漫畫刊物連載,其後分為12集單行本推出,先後改編成動畫與真人電影。

撕破老人政治真相
池上遼一的作品向來「大日本」味道很濃,他被指是種族主義者,予人大右派觀感。在他的漫畫裏,任何血統的人種都比不上日本國民,連美國總統的女副手都被大和漢子推上牀征服了,完全說出同胞心聲。這部漫畫狠狠地撕破日本政界存在老人弄權、世襲壟斷、黨派謀私及黑金政治等真相,被喻為池上巔鋒之作。由於內容貼近現實,在日美港台造成轟動,得到跨國界讀者認同,香港也有不少擁躉,也有時事評論員曾經撰文推介。

故事講述兩個日本少年在赤柬政權下僥倖生還回國,從這個觀點落墨,總覺得是在控訴美國為其他國家帶來無限若難。兩名少年慨嘆國家如此暮氣沉沉,決意要將政治和黑道徹底改革。男主角北条彰與淺見千秋以猜拳決定命運,最終北条加入黑道,淺見走向政客之途。

誰是光,誰是影?難以分辨。
北条火速成為黑幫大佬,冷靜睿智的他,該在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取得大成功,當旁人問他為何要入黑道,為何行動如此急進,得到的答案是﹕「因為普通人要花30年時間才做到的事,我只需一天就能做到。」現實中一個男人要少花30年的努力,除了中六合彩就只有追求富豪女兒,但兩者都要聽天由命。

北条把黑道賺來的錢為淺見提供政治經費,目標是推行改革和建立「40多歲的首相,30多歲的內閣成員,這樣未來的日本才會有希望」。唉,根據香港立法會文件,截至今年8月1日,第四屆立法會議員平均年齡是58歲,最年輕者35歲,最年長則達75歲。老人政治,總有一個在左近。

漫畫裏的政壇教父伊佐岡有許多「至理名言」,其中一句舉世適用﹕「搞政治並不需要仁義道德,正經八百的人是玩不起的。」政界人士穿上西裝,道貌岸然,但背地裏一樣是掠奪個人利益,其本質和黑道其實沒有分別。或者該說,黑道仍有執法機關制衡,只算取得繩頭小利了。而玩不起政治的小市民,只有一直被政界大佬玩殘。

第二梯隊永遠等待
終於,黑幫大佬與政壇新貴關係被揭穿,伊佐岡的確具有梟雄心態,難得還能賞識淺見,叫他多等十年就可接掌其派系勢力,這實在是難以抗拒的誘惑。但淺見回答﹕「一個人若受到慾望的支配而屈服於權力之下,也就等於喪失了韌性和鬥志,即使需要花20年時間,我也要靠自己的意志和實力去實現夢想。」香港政壇許多年輕人等到中年,仍然被貼上第二梯隊或新生代稱號,在永遠的後備席繼續等待,他們的韌性和鬥志是不是早就喪失了呢?

伊佐岡在戰敗的日本長大,年少時與同伴透過黑白兩道改變社會,北条和淺見其實是他年輕時的縮影,可惜有些人得到權力就會忘本。故事走到尾聲,老人退出幕前,交捧給年輕人,這個老套到不行的結局,與現實不符啊!

2.03.2011

給社會賢達推薦一部漫畫

致社會賢達諸公:
(包括特首曾蔭權、決策高官、教育家及各位成功人士)

作為掌握香港發展方向的最上層決策者,各位定必費盡心思去瞭解民情,那一定留意到近日坊間興起把香港人按「代」劃分,即引用呂大樂教授著作《四代香港人》去分析社會現象。這本只有六十八頁的小書,四篇文章論盡香港四代人,除卻序言和後記,實質內容只有四十五頁,每頁不過是四百餘字,平民百性從天水圍擠車到中環,一程車已足時間看完,雖然大部份乘客都是疲累得爭取時間打小睡;而尊貴的各位大人乘坐專車從半山下凡之際,亦可安在車廂舒適地把書幹掉,細心的心思把眾生對「代」入座。

所謂四代香港人,第一代生於二、三十年代,經歷過戰亂的一群,許多是走難來港打算暫作居留,結果卻落地生根;第二代於一九四六至一九六五年誕生,即所謂「戰後嬰兒」,被指是建立繁榮香港的中流砥柱,至今仍老而不退;第三代為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五出生,雖已踏入壯年,但大部份從未嘗過成功滋味;第四代生於一九七六至一九九○年,呂教授直言他們從開始就是輸家。

輸家中的輸家
此書於○七年中旬出版,當時雖有一番討論,但聲音局限於文化界內,不夠響亮。而今夏天以還,年輕網民勢力掘起、青少年濫毒問題混和o靚模熱潮,小書突然成為社會現象的解碼器,變成潮書也。江山代代有人出,只要仍未陸沉,往後的第五、六、七代香港人自然陸續有來,可以預見,既然第四代已是輸家,其後輩只能是輸家中的輸家,他們還有前途嗎?太灰暗了,請問各位如何能告訴下一代:「生命滿希望,前途由我創」?獅子山下的滄海桑田早被填平,還起了一座座屏風樓,克苦成材的精神恐怕已變成炒金炒股式的思覺失調妄想症了。

別誤會,這裏的確是談論漫畫的地盤,文字書留待有識之士慢慢鑽研吧。在此想向各位推薦一部漫畫作為《第四代香港人》的補白,那就是《自決少女隊》,原作者小原信治生於一九六九年,屬於呂教授筆下的第三代人,是活躍的電視劇及廣播劇作家,創作題材非常廣泛。漫畫則由海埜悠子繪畫,二○○五年出版時成為社會話題,只因自殺題材實在感敏。

故事講述四位屬於「第四代」的女子,因不同理由而萌生死念,在自殺網上聯繫後組成樂隊,決心要「華麗地死在觀眾面前」。四人一直以「代號」相稱,十分符合網民匿名交往的原則,發起人是二十歲的茱利亞,她是主音兼歌曲創作者,成員包括性格懦弱兼患有抑鬱症的阿綾(二十三歲)、困在房間六年的米迦勒(十九歲)、提供SM性服務的卑呼彌(三十歲)。背景性格相異的女子因「死」字而相遇,像開玩笑卻又十分認真地要死,單是故事的首章,大概已足夠觸動擁有「正面人生觀」的諸位賢達,也擔當得起「茶毒青少年心智」的重罪,各位一定會切法把封面上的「限」字,狠狠地改為不能出版的「禁」字呢?

失敗者的自白書
龍應台教授把最新著作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視為向戰時失敗者致敬的作品,何妨把《自決少女隊》看成現代失敗者自白書。漫畫之所以引起轟動,只因為情節貼近現實,讓人覺得所有章節都是活生生的:跳軌、吊頸、割脈、吞藥、跳樓、觸電……從主角都所有配角,無論最後生與死,全都是不同程度的失敗者,只能在充滿壓迫的夾縫中偷生,或者索性死去。

作為樂隊搞手的茱莉亞一直沒有向同伴透露為何要死,原來她是媽媽跟不知名男子所生的,然後莫名奇妙地來到這個世界,從未感受到親情。茱莉亞在唱歌中找到自信,出道前卻確診患上頭喉癌,若開刀,從此失聲,否則只剩下三個月命,她選擇要唱到死為止。至於阿綾,是性工具公司的上班族,跟鄙卑的上司搞婚外情,被搞詐玩弄欠下一屁股高利貸,結果被拋棄了還懷孕,肚皮一天一天漲大,她急於尋死,但意志並不堅定。

米迦勒永達是全身黑色lolita打扮,只會以手機短訊和人溝通,她在十三歲時受到同學欺凌,父母知道後向對方家裏交涉,結果那個女孩跳樓自殺死了。米迦勒從自閉在房內,心聲灰暗得如她的衣服:「我好害怕自己也會變成那種不瞭解他人痛苦的大人」。她最害怕、最討厭的,其實就是自己。小女孩心底渴望雙親能瞭解她的想法,但不要過份的呵護,她叫媽媽購買自己參加的樂隊唱片時,母親看過封面,卻竟然認不出長大了的女兒,更不知女兒想在成年前告別凡間(日本人是二十歲才成年)。至於SM女王卑呼彌,甫出場就一副飽歷滄桑的模樣,一邊大吃大喝,一邊笑着訴說悲慘經歷:「性虐待、躁鬱症、割腕、強姦、欠債……該遇到的我都遇到了,真是完美啊!」她那時沒有說的,還有亂倫,她跟爸爸同樣是家中的失敗者,父女互舔傷口,她在十歲時被爸爸強姦了,卻無法討厭那樣的爸爸,只想去死。

變態血腥的新聞永遠最賣錢,正如美國評論家Susan Sontag所言,人就是愛旁觀他人之痛苦,《自決少女隊》開演唱會的目的是要在舞台上自殺,卻意外地吸引到群眾注意,「去死」就是歡呼聲,渴望近距離目睹生命的終結。當然,樂隊沒有一開始就死去,於是,自殺變成可賣錢的噱頭,尋死也是商品化,連命也可以不要的四名女子,卻要受到經理人的操控,生存就是如是無奈。

最後,茱莉亞如願死在舞台上,她的遺言卻是反高潮:「好想活下去。」剩下三人繼續生存,但生活的煩惱沒有如童話結局般抺得一乾二淨,困苦如昔,這才是現實,而且是殘酷的現實。香港與日本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,近年亦備受自殺問題困擾。漫畫的結語說到:「用那種闡述生命寶貴為正確主張的方式,去鼓勵那些被逼到自我了斷的人,可說是豪無意義。我們需要的是能夠陪我們一起填補,『彷彿地球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還活着』那種無止盡孤獨感的某個人。」

各位贏家們,別再用獅子山下式的奮鬥精神向第四代或以後的年輕人說教了,你明白輸家的孤獨感嗎?或者,你了解自己孤獨感嗎?漫畫只有三冊,花點時間,看看吧。

10.25.2010

宅男勿語

宅男、御宅族、穩閉男、電車男、草食男……就算沒有專用名語,那些困在自我空間裏自得其樂的男生,早就存在多時。這類男生幻想多於實際行動,用鍵盤通訊多處以言語溝通,但透過網絡卻能能實現許多不可能的夢想,斗室之外,宅男也許無語,但他們所思所想,其實十分精彩。

各種調查都說,虛擬的網絡已影響到現實生活。其實毋須任何研究,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已經不能返回沒有互聯網的年代。科技愈進步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疏離,「光纖之父」高錕先生的發明的確改變了全世界,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亦實至名歸。高錕先生當然不是古早年代電車男,他與妻子黃美芸為了愛情,還幾乎私奔呢。高先生晚年罹患老人癡呆症,忘記了自己的偉大發明,卻忘不了與愛妻的半世紀恩情。夫婦倆兌現了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的婚姻承諾,那些愛動漫女主角的男生們,就是一直追尋這樣的女神。

醉心科技研究的高先生,年輕時有否被當作異類呢?或者,是時候瞭解一下房間內的男子心態了,說不定,他們就是下一位得獎者。

從破壞中重生
宅男的定義隨時代而轉變,但他們都有自己的軌跡,而且相信總有「出位」的一天。每位男孩閉關前,大概都有段不可告人的悲慘經歷,繼而成為同學朋友的嘲笑對像,自此難再振作,只好躲進房間療傷。90年代初出版的《破壞王》,正好能說明這種「受傷男孩」的心態

《破壞王》的男主角是瘦弱猥瑣的高中生澤村,他在初中時因肚子不舒服而去了大便,那不過是人之常情的事,卻被全班同學稱為「瀨屎鬼」,中學生活陷入黑暗時期,因懦弱及不敢反抗,甚至被同輩列為「廢柴」之列。

小小的失誤往往創造宅男的根源,漫畫家刃森尊擅長繪畫「廢柴大反擊」的漫畫,澤村在高中甫開學即喜歡同班的中山,設法要把她追到手,但因為在球場上的失誤而無望,中山還說:「我討厭懦弱的人。」澤村為了變強而誤入蹴道部,終於變成力量強勁的「破壞王」。

澤村的角色設定引起讀者極大共鳴,他的強大並非來自恒久的苦練,而是為了追女仔而使盡手段,不求英雄式的壯烈,只求小男人式的偷生,表情跨張扭曲,招數下流賤格,就算變強仍不改噁心個性。最終,中山在澤村比賽前說:「你一定要贏,因為我喜歡強壯的『澤村』。」他終於奪得美人歸,那正是一眾宅男追求的幸福結局,難怪這部漫畫帶起陣陣熱潮,除了成為眾多漫畫家的「參考書」外,連周星馳亦以此為藍本而開拍了《破壞之王》。

漫畫的力量從來不能少覷,「破壞王」已經成為市井俚語,而「電車男」的熱潮則由網絡擴展到全世界。故事發生於2004年3月14日,日本一名網友在網站的「獨身男性版」(其後被謔稱「毒男版」)留言,聲稱在電車(即香港的火車)上救了一位被酒漢性騷擾的女士,那位網友從此被稱為「電車男」。自此,一眾多在網絡發聲但少與真人溝通的男士,亦可一同分享此「殊榮」。

電車男對那位女士心生愛慕,一眾網友就獻上追女計謀,最終常然抱得美人歸,電車男脫離「毒男」行列,似乎返回現實世界了。故事情節多麼多一個感人的童話故事,王子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下去。沒有人知道現實真相如何,但電車男卻成為商機,追女過程輯錄成書後立即熱賣,隨即趕拍電影和電視,而漫畫更多於一個版本,預求把電車男全向社會全面硬銷。風潮過後,被貼上電車男標籤者有增無減,但得到幸福的似乎仍是少數。

老處男的春天

在一眾早熟與濫交風氣下,許多宅男還是保留着童貞的,他們不懂得與現實中的女士相處,亦無法改變被乏視、歧視或看扁的命運,只能在網上以另一種身分重生。《老處男的春天》要為「日久失修」的老處男發聲,男主角拓郎才30歲,而出現禿頭各大肚腩等早喪現像,工作與生活都一世無成,去到哪裏都被女士們瞧不起,連便利店的大嬸都不願向他多看一眼,當天從未懂得戀愛滋味。

經過種種跟異性相處的挫折後,拓郎宣佈:「從今天起,我對(現實世界的)女人徹死心了!」於是他花光積蓄購入新電腦,務求在網上的虛擬世界重構自己的理想形象。他以年輕俊秀的造型與月子相遇,但是,連虛構的月子都另有喜歡的人,拓郎幾經辛苦,才能奪得月子芳心,還以特製的連身衣和器材,跟月子感受到恍如真實的造愛過程。
拓郎希望永遠活在虛擬世界中,但他的女性朋友神崎卻在開始對這位老處男有點在意,然後,神崎終於在現實中和拓郎交合了。2人最後沒有在一起,但神崎卻誕下一位和拓郎很像的女孩子。從結局看來,作者似乎想說,現實中的愛與關懷,始終會戰勝虛擬世界的人造場境。

但是,當性慾與傳宗接代的關係漸漸脫勾,當電腦能為用家帶來真實的性慾感覺時,人們還需苦苦追求異性嗎?到時候,會不會連妓女的失業率都增加?

香港的電車男總要去深水埗的黃金電腦商場朝聖,而全世界走在網技尖端的人,則必家認識日本的秋葉原,那裏幾乎可說是全球科技產品率先曝光熱點。

在廣告公司工作過,亦做過倉庫管理、地下鐵工人,有輕微對人恐懼由日本名作家石田衣良創作的《秋葉原@DEEP》,單看書名已知道與網絡有關,原本是一本小說,講述3個有不同缺憾的御宅族是互相扶持的好後,其後透過聊天網站的網主介紹,再加入3個作員,6人組成的IT公司就叫做「秋葉原@DEEP」,以發明人工智能搜尋器而備受網民注視。但另一間大公司覬覦其概念和成就,收購不成就以爆竊手段強行盜走相關的研究成果。遭受強權掠奪的六人當然不會就罷休,誓與大公司對抗,最終當然成功了。

作品其後被改成同名電視劇和漫畫,但漫畫因改動較多,而若來和方的批評。石田衣良的知名度遠較原作者Akane Makoto為高,故這部作品的文字版可能較漫畫更受粉絲追捧,所以才會對漫畫有所批評。但是,這能以另一種形式去表達故事,並且能介紹秋葉原的特色和運作方式,亦不失為一件好事。

小小的陋室是宅男的城堡,他們誓死捍衛窩在城裏的權利,但心底裏卻仍然有夢,同樣渴望愛與被愛,留心傾聽,就會聽到。

7.12.2010

陪伴成長的漫畫

漫畫家從來不是安逸的工作,沒有工會也沒有固定月薪,多勞未必多得,但不肯勞動肯定無生路。能在行內存活的已是稀有動物,站到彩虹頂端名成利就者更是少之又少。

漫畫家不是工廠女工,非但個性不一樣,「生產模式」也不盡相同。一些漫畫家是「快槍手」,每星期可畫幾篇連載,連畫數十頁亦是等閒事;另一些卻是「慢郎中」,一整年畫不了一本作品,擁躉把秋水都望穿了,前期故事都忘盡,才看到最新一期突然出版。

那些「長壽」的漫畫已變成陪伴成長的讀物,陪着讀者從小學生變成打工族,從初戀到結婚離婚再結婚,從別人兒女當上了爸爸媽媽……那些畫面代替了日記,代讀者記下了人生的點點滴滴。

遲得無道理
漫畫迷絕對不會忘記,1992年有一本叫《百分百感覺》(Feel 100%)的漫畫面世,是首部再版又再版的香港精裝漫畫,亦是九十年代漫畫迷必看作品。無論是否欣賞劉雲傑的畫風,或者覺得故事有點爛,都不容否定這部漫畫造成一種社會風潮,每次出版都變成近乎集體朝拜的盛事。那時漫畫仍未與書展分家,漫畫攤位才是書展的主角,灣仔會展上演一幕又一幕的迫爆玻璃場面,就是為了搶購限量的漫畫精品,其中《百分百感覺》也是元兇之一。

從92到07年,15年裏出版了全套16冊,作者最初期望每月出一冊,到最後是「年刊」都要脫期,實在遲得無道理。漫畫家雖然不斷道歉,但效率不見得變快,而編劇換了一個又一個,最後由漫畫家的太太寫上結局,劇情調子難免變了奏,大量死命粉絲仍堅持追捧,去年還得到日本外務省頒發第二屆國際漫畫獎最優秀獎,還有電影版、電視版、小說精品一大堆,而且有價有市,對香港漫畫界來說絕對是一大奇蹟。

故事原素是:中產、潮流事物、創作行業、兩男一女的愛情故事、爭產與陰謀……兩個性格各異的型男在街上遇上100%的女孩,架局明顯帶有村上春樹作品名字的影子。又是都市式的「向左走、向右走」的玩意,一切一切都是當年最時麾的組合,但經過十五載寒暑後已變得老套。香港是急速流轉的都市,一切都變得太快了,曾經拼命擠入書展的少年人都投身社會,有的甚至因為漫畫的影響而投身創作界,卻發現一切很不一樣。

現實中的心態與時間轉變較漫畫更快,於是,許多人都沒看到結局,或者去年聽到漫畫得獎消息時,才驚訝地說:「原來完結了啊,找天買來看看。」想重溫的,大概是遺忘了的成長過程。是的,有些作品不在於有壞,喜歡,只因為它屬於回憶的一部份。

二十年的烙印
漫畫當然應憑數量去決定好壞,漫畫家一生都在追求一部傳世代表作,當然,多於一部就更加好。三浦建太郎用了20年打造《烙印戰士》,若要具體地形容這部漫畫的風格,大概只有電影《魔戒》可比擬,這種史詩式作品,絕不是一星期五集的家庭肥皂劇水準,製作經年當然有道理。

《烙印戰士》於89年面世,09年初出版了第33期,仍未完結。20年人事幾番身,但這卻是一部值得耐心等待的漫畫,縱使每次新一期出版時,都要做一次重溫劇情的指定動作,縱使要苦等,但卻是值得等待的美好經驗。

虛構的故事背景大概是以中世紀的歐洲戰國時代作藍本。主角格斯是孤兒,在枯樹下呱呱嚎哭,枒枝上吊滿一具具屍體,一位母親在斷氣前盡力把孩子生下,掉在泥濘裏哇哇大哭。本該絕命的格斯在死亡中獲救,卻為身邊人帶來厄運,還被最信任的師傅出賣,令他成為軍人的蹂躪對象,最終,格斯被迫把師傅殺掉。

剛強的格斯後來遇到外表陰柔俊朗的鷹之團首令格里弗斯,決鬥時格斯因完全敗陣而被收復。那位美少年的願望是在亂世中建立自己的國家,但那是講究地位和血統的年代,庶民要一步步往上爬,難矣。文武雙全的格里弗斯為求達到目的,甚麼都可以出賣,包括靈魂與肉體,甚至向國皇獻身也可若無其事,但他不能沒有格斯。

過去只懂在亂世中求存的格斯,透過格里弗斯看到另一個世界,他暗暗喜歡上團隊的唯一女將卡思嘉,但卡思嘉一直愛慕着格里弗斯,格斯決定出走磨練,追尋自己的理想。格里弗斯出手相阻時被打敗,失去了尊嚴,也失去了格斯,於是一倒不起,後來還入了魔道,親手把鷹之團的隨眾獻給魔界作祭品,還在格斯面前強姦了卡思嘉,令她懷上魔胎,變成瘋癲。

格斯和卡思嘉都逃脫了,但被烙上祭品的烙印,終身被魔物纏繞。格斯決定與命運對抗,誓要找出格里弗斯復仇,這場抗魔大戰仍未終結。

漫畫的風格就如中世紀黑暗時代那麼陰沉,密集的線條營造出厚重氣氛,每一期畫功都有著顯的進步,因打鬥場面殘暴血腥而被列作限制級,但依然備受歡迎,先後改編成動畫和電腦遊戲,2002年更獲得第6屆手塚治蟲文化賞最佳漫畫獎。

殖裝二十四年

那天與朋友行經報攤,他突然指着一本漫畫驚呼:「原來仲出緊?我小學最愛看啊!」那是《強殖裝甲加爾巴》,1985年發表,剛於09年7月底出版了第26期。

只要看過這故事內容,就會明白小孩子為何會喜歡。中學生深町晶偶然檢到神秘物體,因而變成肩負保衛人類存亡的「強殖裝甲」,挺身與惡勢力對抗。故事內情層層揭開,原來是外星人創造了獸神將和獸化兵,前者為了阻止後者消滅人類,盡全力擊毁隕石,自己卻埋在地球裏進入長眠狀態。後來野心家密謀將人類變成獸化兵,表面要社會管治得更好,但暗裏卻想征服世界。這種正邪分明,變身打怪獸的玩意,就是小孩子最愛沉迷的單純世界。

《強殖裝甲》的作者高屋良樹十分低調,作品曾多次休刊,連載日期亦是「神龍見首不見尾」,但每次新劇情推出時,均成為漫畫雜誌的封面賣點,故被讀者喻為「傳說中的連載」,甚至曾誤傳高樹的死訊。對於作品遲遲未能推出,據說是因為高樹只在工餘時兼畫漫畫,故不能定時出版。但令人深感興趣的是,他既然已堅持了24載,何時能為故事劃上句號呢?

另一部幾乎同時放在報攤,且令過路人發出同樣驚叫漫畫,是《暗黑之破壞神》。這部讓讀者望穿秋水之作,88年開始連載,09年8月推出第26期,擁躉們照舊熱烈棒場。在過去21年裏,這部漫畫曾相隔3年才出版新一期,作者在後記裏最常說的話,就是不斷道歉和矢言會努力,當然,讀者還是要等等等等。

故事發生在文明社會被催毀後的魔法世界,男主角「黑靈神」D.S是挑起戰爭的禍端,戰敗被殺時施展轉生術逃命,卻被封印在膽小男孩的體內,要得到處女唸咒語及施吻才能解開封印。D.S原是全無情感的殺人王,但被封印時與少女尤歌一起生活,產生了人性和感情,最後放棄征服世界的野心,變成與邪惡勢力對抗的戰士。

漫畫中的D.S充滿力量,俊朗而粗暴,卻得到所有美女的垂青,人物的造成和服飾,更是帶出第一代cosplay潮流。而故事架構活脫脫是冒險殺敵的電腦游戲,所以推出網上遊戲《BASTARD!Online》而取得空前成功,變成跨媒體的作品。
無可否認,《暗黑之破壞神》的畫功有驚人的進步,從最初略嫌粗糙的線條,到後期變得極為細膩,而近年更加入電腦效果,令畫面充滿時代感,讀者看着一幅幅如此精細的畫面,想像到漫畫家嘔心瀝血的情景,還是會甘心地乖乖等待。

每位漫畫迷都潛藏着一顆長不大的心,當父母拿着少年時喜愛的漫畫與子女分享,一同期待下一期出版,大概是最好的親子活動吧?那些陪伴成長的漫畫,會是家傳之寶嗎?

4.12.2010

重案救星

天網恢恢,卻未必疏而不漏,歷史上有太多懸案,直到天荒地老仍未偵破。殘酷的現實在訓誡天真的世人:不要相信「惡人自有惡報」。有太多十惡不赦的殺人犯,最後「下場」是父慈子孝身家厚,然後安祥離世,連噩夢都沒發過;而被殺的亡靈,連半聲哀號都無法發出。

掟鏹水彈、郊外埋屍、殺人放火、連環殺手……一宗又一宗難解的疑案,把重案組探員舞弄得團團轉,他們心目中最渴望的救星,大概不是冰冰冷冷的超級電腦,而是具有特別能力的奇人異士。

美國劇集《鬼線》(Medium)裏,女主角Allison能看到鬼,她的夢境總會成真,又能看出穿別人的心思,憑那種本領偵破無數疑案。這種「人材」在現實中難求,漫畫裏卻有很多。神勇的探員們找不到線索時,可以看漫畫輕鬆一下,破案靈感也許就藏在細節中。

以催眠改變世界

去年出版的漫畫中,由藪野続久原作,大谷昭繪畫的《催眠》(Lost + Brain)是其中一部大受注目作品。內容講述天才高中生冰山漣感到世界太無聊了,立志要破壞現有世界,重建一個沒有廢物的理想國度,把人類軟弱的一面掃除,然後重生。冰山偶然看到催眠術大師九遠寺一樹的表演,發現催眠能夠操縱人類的心智,這股古老而神秘的力量,可以幫助他實現構想以久的瘋狂想法,於是投入其中。

冰山把校內的同學都催眠了,然後以暗殺政要作陰謀引子,再使詭計令大批日本民眾接受催眠,陷入失憶狀態。而一切罪行就推到九遠寺身上,令他由警方的指揮人變成通緝犯。

故事的開始充滿懸疑性,但中段以後卻變得有點失控。把催眠的力量過於強大化、神奇化,瘋狂得脫離了合理的框架,令讀者由興奮變成質疑。而聰明的九遠寺只是被冰山愚弄在股掌之間的傻瓜,正邪強弱太過一面倒,最終竟難以置信地反敗為勝。沒有《死亡筆記》那種拳來腳往式的鬥智鬥力,冰山在結局中消失了,但催眠的力量的確改變了世界,那只能算是毫無驚喜的終結,未有把故事寫得更懸疑細緻,實在有點可惜。

無論是蓄意抑或巧合,從故事的架構到角色造型,《催眠》都無可避地拿來跟《死亡筆記》相比。在本質上,催眠術較死神來得更貼身,畢竟這種技巧的確能在現實世界發生,而漫畫裏的催眠術都取材自有真實的論據。但是,這部三期完的作品,成就卻與《死亡筆記》相差很遠、很遠。

然而,此部漫畫卻引起讀者對催眠的與趣,而古今中外,不少奇案便是在催眠師幫助下偵破。其中九○年代哄動一時的屯門色魔案,犯人林國偉在港九新界侵犯了十三名婦女,當中三人被殺。最初警方毫無頭緒時,就曾經找政府催眠師協助,把一名目擊證人催眠後說出遺忘了重要證據,結果證明口供準確。然而,色魔落網的關鍵,則是他企圖和其中一位受害人做朋友,被對方引誘出時時遭逮捕,下場當然是終身監禁。

物件也有記憶?
就算有高超的催眠力量,也要有施法對象才能發揮。有些重案卻只有物證,單靠鑑證和推理無法參透玄機。近期最經典的例子,當然是旺角行人專用區的「鏹水彈」案,狂徒三度在鬧市投擲鏹水彈,總共導致一百人受傷,警方出動二百位探員偵查,又動用了超級電腦緝兇,但始終難有頭緒。

案中關鍵證物就是爆開了的鏹水樽,除非物體能說話,否則真相難以查清。漫畫《感應少年Eiji》的男主角明日真映兒,就擁有讀取物件記憶的能力,當他的左手接觸到人或物時,就能「看」到殘存的記憶。人類世界充滿虛偽與欺詐,能看穿別人的心思不會是開心的事。映兒曾經不相信任何人,自暴自棄而且十分暴戾,直至找到值得信賴的好伙伴,才重新相信人性的價值。後來映兒遇到女刑警志摩,兩人成了最佳拍擋,偵破了一宗又一宗連環兇殺案。

傳媒報道,警方會對鏹水彈案的兇徒進行「罪犯心理特徵描繪」,期望找出犯人的性格特徵,那即是電影《沉默的羔羊》的情節。警方想找的心理專家,《感應少年Eiji》裏就有同樣的角色,那是在大學裏當心理學研究員的沢木晃。

晃是志摩的大學同學,因為策劃連串恐佈的殺人行動而被捕,監禁在高度設防的監獄裏,志摩查案遇到疑難時,亦會到監獄裏向他請教,但因最終亦輕鬆逃去。一念天堂,一念地獄,若晃沒有走上犯罪歪路,他應站在監牢鐵閘的另一端,對內裏的罪犯進行性格分析了。

查案人才集中營
能看到殘影片段,還不及與鬼魂對話般直接有效。漫畫《黑鷺屍體宅配便》裏的五位主角,簡直是執法機關夢寐以求的超級人材。五人都是佛教大學的學生,主腦佐佐木碧是黑客和收集情報專家、槙野慧子在美國留學及取得屍體修復執照、沼田真古人具有探勘屍體的能力、谷田有志據稱能透過布偶與外星人通訊,男主角唐津九郎的能力最厲害,他能直接和屍體對話,了解它們生前和死後的意志。這間另類的速遞公司,服務對象是屍體,完成死者的未了願,然後從中賺錢,可惜大部份工作都收不到酬勞,大家都活在貧窮線之下。

唉,探員們若看這套漫畫,大概會恨得心癢癢,現實中若有這種特異功能人士出現,肯定被全世界警隊爭相招攬,甚至高薪挖角。世界那麼多沒完沒了的罪惡,他們肯定會忙個不等了,而米高積遜到底是被人謀財害命,刻意教唆服藥身亡抑或死於自然,所有爭拗都可以得到圓滿解決。問題是,這些人才若是說謊或編撰故事,如何防範呢?

相對來說,小孩子的話也許更可信。同樣是可以看到鬼,女性漫畫家一色真人在《通靈反斗星》裏創造的男主角花田一路,是一個九歲大的三年級小學生,一次交通意外後受了傷,頭髮剃光了,後腦縫了九針,從此早晚都能看到鬼魂。

生性頑劣反斗的一路,最愛搗蛋攪破壞,成人與動物都退避三舍。但他最怕是鬼,只要露出恐怖鬼相,嚇得撒尿的一路就會乖乖按照鬼魂的指示辦事,甚至與對方交換身體,經果險死還生。這部五期完的漫畫,已是十四年前的作品了,當年獲得講談社漫畫賞,至今仍是書櫃裏最愛的漫畫之一,經常重溫,每次都是又笑又哭,作品在細膩處,觸動讀者心弦。

把漫畫翻到盡處,又回到現實世界,虛構的人物沒有成真,精明的探員們,為了維持社會公義,請繼續努力揪出真兇吧!

12.22.2009

漫畫家筆下的漫畫家

世界上有兩種漫畫迷,一種是想成為漫畫家的,一種是不想成為漫畫家的。我曾經是前者,現在是後者。

世界上有三種漫畫家,一種是成功的,一種是失敗的,最後一種是沒有毅力、勇氣、膽量去尋夢的,我是最後那種。

世界上沒有僥倖成功的漫畫家,努力後仍然失敗的例子卻很多。正如近期大熱的漫畫《爆漫》所說:「只有極少數真正天才的人,才可以成為漫畫家,其餘的都是賭徒,十萬人當中才有一個。」從現實情況來看,成為漫畫家的路途可能更艱苦,而且成功機會更渺茫。

尋夢的賭徒

在筆桿底下求生,從來都不如外界想像般輕鬆,無論作家抑或漫畫家,貧富懸殊程度肯定比任何行業更嚴重。寫實漫畫大師弘兼憲史過去接受訪問時曾說過,最初以為當漫畫家會比上班族更自由,誰料需面對接踵而至的截稿壓力,工作量絕不輕鬆,他每星期要繪畫超過70頁漫畫,幾乎是早晚不停工作,每天只能睡四小時,生活都被工作佔據,每一刻鐘都為作品搜集資料,再也沒有上班族的「純淨」假期了。

《爆漫》的原作者大場鶇與繪畫的小畑健,就製作的《死亡筆記》的黃金組合,相信讀者不會忘記,兩人再度攜手,品質當然有保證。故事講述兩位14歲少年的漫畫路,一個創作故事,一個繪畫,其實是兩位作者的寫照。其中真城最高自少熱愛繪畫,叔叔是畫功甚差的漫畫家,只有一部漫畫較受注目,並且改編成動畫,但其他作品都不受歡迎,結果被出版社解約。叔叔喜歡的對象來不及等待他的表白,最終與其他人結婚了,那位潦倒的漫畫家就在勞碌中逝世。

真城以叔叔的遭遇為誡,從沒想過當漫畫家,但才能被同班的高木秋人發現,堅持要與他合力製作漫畫,並且由秋人當編劇。跟寫小說不同,漫畫的原作者必須為故事的分鏡起草稿,劇本已是漫畫的雛型。

真城愛上同班同學美保亞豆,知道對方想做配音員,真城便決心要畫漫畫,等到改編成動畫時,再由亞豆配音,雙方約成達成夢想後就結婚,在此之前不要見面。而亞豆的母親,正是真城的叔叔暗戀對象,叔侄間的命運,被編劇巧妙地連在一起。

原作者是失敗的漫畫家?
漫畫劇情當然不會「事事旦旦」,據說,大場鶇就是書裏的潦倒漫畫家,即是《行運超人》作者蒲生洋,那算是一位失敗的女漫畫家。《行運超人》的情節雖然相當有趣,亦算頗受歡迎,還被改編成動畫。但蒲生洋的畫功實在有點抱歉,繼後的作品未能受到讀者垂青,最終淡出漫畫界,就像書裏的叔叔一樣。七年後,大場鶇變身編劇登場,與畫功一流但編劇能力稍遜的小畑健合作,兩者互補長短,終於創出了另一片天地。

《爆漫》的劇情,其實是兩位創作者的現實寫照,當中說明一個真理:劇情和畫功對漫畫來說同樣重要。雖然出版社對原作者的身份保密,亦不去評論坊間的傳言,但從漫畫刊出的草稿來看,隱隱就是《行運超人》的風格。另外,據說書裏那位叔叔所繪畫的攪笑超人漫畫《超英雄傳說》,就是由蒲生洋親自執筆。《爆漫》穿梭在虛構的劇情和殘酷的現實之間,讀者能領略到做漫畫家的苦樂嗎?

《爆漫》把畫漫畫變要拼命的事,的確,追尋理想就是如此不容易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,有一個人真的為了畫漫畫而拼命,那就是「漫畫之神」手塚治蟲。在全球漫畫界來說,誰也不能抹殺這位「神」的地位,手塚憑個人之力就把漫畫的地位推上文化殿堂,他的奮鬥過程為後來者帶來深遠影響。

跟手塚治蟲的奮鬥歷程相比,現今漫畫家的難處都變成無病呻吟了,在自傳式作品《漫畫之神》裏,他需要在醫生和漫畫家之間作出取捨。那個貧困的時代,一個醫科畢業生要放棄崇高的地位和收入,選擇當別人看不起的漫畫家,絕不是容易抉擇的事,沒有追尋理想的執着與熱情,最終肯定會後悔。但是,假如手塚只是當醫生,他的名字大概會被歷史洪流沖去、埋沒;放下手術刀而執起畫筆,手塚對漫畫界的貢獻卻永遠發光發亮。漫畫中,手塚沒有逃避自己的浮跨和焦躁等弱點,他曾經為了增加收入粗製濫造,甚至達到無法控制水準的地步,後來因開設動畫公司時急於求成,結果是欠債告終。

現代的漫畫語言,許多都是手塚獨創,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,也當過軍人,但他對於漫畫的熱情從未減退。在戰後美好而清貧的歲月中,寂寂無名的漫畫家一起奮鬥,四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初,手塚與其他漫畫家,如藤子不二雄及石森章太郎等人,偶然下陸續住進一座叫做「常盤莊」的公寓,展開了漫畫生涯,大家就在貧之年代中相濡以沫地,然後急速成長。現時那座公寓已不存了,曾經在那裏住過的畫家都成名了,有些還作古了,但那座公寓,是就日本漫畫界的起點。

禁絕漫畫的年代

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,漫畫亦有過被禁絕的時期。《漫畫之神》裏記載,日本在一九三四年頒布了一項出版禁令,除重要書刊外,其他刊物禁止出版,書局內找不到一本漫畫。說到底,漫畫只會被貼上「荼毒青少年」標籤,怎說也不是「重要書刊」。但漫畫的威力有時更甚於文字,尤其是在政治上,一幅圖畫可以惹來政治危機,08年在丹麥、挪威和法國等歐洲國家報章,因為刊登了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,因而惹起全球伊斯蘭教徒的嚴正抗議。

視手塚為偶像的漫畫大神浦澤直樹,在《20世紀少年》中亦有漫畫家出場,他們因為「新青少年保護成長條例」而不能隨便畫漫畫,有人更因此而坐牢,那位漫畫家身處陰森的監獄時,仍在構思着下一個故事,因為他深信,容許自由自在地創作漫畫的年代,總會來臨。

只要有廣濶的創作空間,傑出的漫畫作品就能陸續有來。在太平盛世裏發夢的年輕人特別幸福,但卻容易在小小挫折前退縮,只有及時醒覺才能抓住夢的尾巴。其中以《單身宿舍連環泡》揚名的窪之內英策,曾經如《爆漫》的主角般,十五歲就展現了漫畫天份,可惜是自信有餘,實力不足,結果參加漫畫大獎時落第了。英策承受不了打擊,高中畢業後成為上班族。

幸好,他醒覺到生活中不能缺少漫畫,努力打工之餘,亦再次向漫畫賞挑戰,經過磨練後,終於在二十歲時獲獎並出道。但是,他最初也只能一個人在奮鬥,生活水準在貧窮線前徘徊,後來創作了大受歡迎的《單身宿舍》,全套十一冊,銷量過千萬,可以脫貧了。

催稿就像新內褲一樣緊

追夢如同賭博,但不進場就沒有機會贏,這個賭場卻容許天才存在,創作《IQ博士》和《龍珠》的鳥山明,肯定是天才中的天才。《龍珠》是全球銷量最高的漫畫,加上其他作品和版稅,已足夠讓他「安享晚年」。在漫畫界就算如何了得,都要切切實實地交出好作品,才能有回報。個性幽默的鳥山明,經常繪畫自己的造型,在《IQ博士裏》就曾多次介紹自己工作環境,當然也說過如何被截稿死線迫迫害,名言是:「週刊漫畫催稿,就像新內褲一樣緊」,抵死、貼切。那住編輯鳥嶋先生,更被畫成漫畫裏其中一個歹角呢。島山明說曾經試過連續40天工作,甚至發高燒時仍要趕稿,以至後來完全忘記自己畫過甚麼呢。

工作雖然辛苦,但鳥山明的成路之路卻相對暢順,他還出版過《鳥山明漫畫教室》,教授創作漫畫的訣竅,內容輕鬆有趣,對畫漫畫初學者很有幫助。但是,切記繪畫就如游泳,是要親身去做,就算熟讀技法原理,但不表示會有好作品。

除了鳥山明外,許多漫畫家都愛在作品中出現,其中擅長繪畫棒球漫畫的安達充,就常常出奇不意在作品裏現身,已經成為一種個人特色了。

雖然沒有性別歧視,但女性漫畫家始終是稀有動物,《新白鳥麗子》作者鈴木由美子亦曾化身漫畫角色,親身與女主角白鳥麗子交手。劇情講述麗子應徵當鈴木的助理,最後當然「有破壞、無建設」,把原稿都糟塌了,激得鈴木暈了幾次。鈴木在書裏談及創作苦況,為了工作而失去私人生活,經常熬夜,也沒時間交男朋友。事實上,漫畫家若要在周刊上連載,每星期最少畫十八頁,若有幾個連載,工作量就更大,女孩子當然難以長捱。

《城市獵人》的作者北條司是雄糾糾的好男兒,在《搞怪家庭》裏卻創造了另類性別的漫畫家,外型粗豪的若苗空怎看也是精壯男子,但原來是貨真價實的女子;她的「妻子」若苗紫怎看都是美女,但竟卻是男子,兩人其實是性別互換的夫婦,還有一名不知是男是女的「女兒」。

空聘請了三名助理,都是人妖,每逢截稿日,工作室就瀰漫凝重的氣氛,任何破壞原稿的人,都會被空格殺物論。截稿死線如何恐怖呢?無論是寫字的抑或畫畫的,在筆桿討活的人都體會過。有一天,紫在截稿日代替助理去夜總會做兼職,空知道後要衝出去阻止,結果被編輯擋住去路,權衡輕重後,空只能坐下來把原稿畫完。死線,真的可以殺死人。

窺看過漫畫家的生活,體味了當中的苦與樂,有沒有想過要從漫畫的讀者變成作者?那條路是長是短,是喜是悲,沒有既定的答案,想試試?拿起筆桿,衝吧!

11.09.2009

流感預言書

甲型H1N1流感先在墨西哥肆虐,然後擴散到全世界。從電視屏幕看到那個熱情的國家突然變得冷清清,每個人的臉孔都套上一幅口罩,眼神透現着無助與驚恐,多麼地似曾相識。是的,那就是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症時的寫照,恍如隔世照鏡般重現,又再勾起港人心底的傷痛與恐懼。

這時候,總會不自覺地從書架上拿出《20世紀少年》來重溫,這部漫畫會拍成電影三部曲,首兩部經已上映,聽說情節完全是忠於原著,而且相當賣座。再次把厚實的漫畫書捧在手中,翻來覆去,就像在看一部預言書,書裏的情節在現實中逐漸成真,令人看得心驚膽跳。

究竟誰是「朋友」?
作者浦澤直樹是說故事高手,初出道時以運動漫畫揚名,其後作品則以複雜的故事結構見稱,內容涉獵到心理學、犯罪學及世界歷史觀,開拓了漫畫迷的視野。浦澤的經典作《怪物》(Monster)的版權已被拍攝《魔戒》三部曲的新線(New Line)電影公司收購,相信會拍成荷里活式的超級大片,影迷和漫畫迷都拭目以待。

《20世紀少年》於1999至2006後續的《21世紀少年》則於2007年上半年完成,全套共24冊,故事在交錯的時空與記憶中糾結,一個謎團背後有更多的謎團,層層推進的複雜情節,如同推理小說巨著。書名來自60年代英國樂隊T. Rex的《20th Century Boy》,那正是人類首度在月球表面踏出一小步時代,落後、頽廢、未完成,但卻充滿理想與希望。

在沒有電腦的歲月裏成長,小孩子會不會更加幸福?大家聚在一起動腦筋、找樂趣,那時候興起了末世論,環境污染、天氣突變、外星人襲地球等等,世界如此燥動不安,主角們就一起創作了毀滅與拯救地球的「預言書」,誰料那些天馬行空的童言故事,長大後卻變成殘酷的現實。奇怪的奪命怪病突然在全球散播,一個叫做「朋友」的神秘組織正在不斷擴大,在千禧年病毒突襲時拯救了人類,然後逐漸征服了世界,但最終目的其實是想殺掉所有人。在童年的玩伴中,究意誰是「朋友」?謎底到最後都沒有徹底解開。

製造病毒是在玩遊戲
漫畫裏的末世疫症,最初的病徵與流感相似,在咳嗽和發燒以後,全身血液流乾而死。製造病毒的山根博士,一直以為與男主角遠藤健次的姐姐,即病理學家貴理子博士在「玩遊戲」。首場「賽事」中,貴理子博士雖成功製造疫苗,但已有15萬人死亡。然後第二場競賽的戰幔拉開了,貴理子看穿「朋友」是想殺掉所有人,所謂拯救地球其實是要令人類滅絕。

山根興奮地展示研究成果,還叫貴理子趕快製造疫苗。當貴理子看見那些新型病毒時,絕望地問:「你製造了甚麼東西呀?……你打算令人類滅亡?」然後喃喃自語:「假如我做不來呢?……『無論是甚麼病毒都好,全人類之中總有1%的人類擁有抗體』……」然後她拿着那些文件奪門而出,要爭分趕秒地製造疫苗。

面對奪命病毒,就算沒有疫苗,都有1%的人可以活下來嗎?翻查醫學理論,加上近日眾多醫學專家的解釋,新型病毒最初出現時,由於人類沒有抗體,所以奪命率較高,但若毒性過猛而過早殺死宿主,病毒亦不能繼續存活。所以,病毒在散播的過程中亦會自動進化,最終殺傷力會逐漸減弱,與宿主取得一種共存的平衡點,變成不會致命的普通流感。而1918年期間爆發的西班牙流感,根據維基百科記載,當時全球17億人當中,約有10億人受到感染,死亡率大約是2.5%至5%,即有2500萬到4000萬人不治。

因此,按照過往病例,即使有超級病毒出現,相信人類亦不會絕種。聯合國在今年三月發表了最新報告,指全球人口約有68億人,若其中99%的人都死掉,剩下的6800萬人,會不會精神崩漬,世界又會是何等光景?

最大的敵人是人類
面對疫症,最大的敵人未必是病毒,卻可能是人類本身。正如漫畫故事的最後殺着,並不是逐漸蔓延的疫症,而是可以啟動反陽子炸彈的巨大機械人,一旦核爆,只需幾秒鐘就能徹底毁滅地球,超級病毒都得陪葬。

浦澤直樹的作品裏,對人性的陰暗面着墨極重,野心家往往能殺人無數,但結局都是正義必勝,只要能保住性命,就有反敗為性的生機。漫畫裏穿插了許多彷如「心靈雞湯」的小故事,最令筆者動容的章節,在其他讀者看來也許是毫不起眼,甚至是對故事來說也毫不重要的。在第13期裏,講述貴理子帶着疫苗四處逃亡,一方面要逃避「朋友」組織的追緝,另一方面則找尋願意試藥的人。終於,她在德國一個寧靜小鎮的雪地上暈倒了,被一對老夫婦所救,道別前,她把一瓶疫苗交給對方。
後來,鎮上發生了疫症,老先生走到曾被搶掠的超級市場內選取貨品時,遇到戴着口罩的少年彼得。兩人離開時,老先生把錢放在收銀處,彼得問:「你付錢嗎?根本沒有店呀。」老先生理所當然地說:「這是人的基本道德。」於是,彼得也把錢放下,老先生搭着他是肩膊讚「乖孩子」。回到家裏,老太太開始出現感冒徵狀,丈夫叫她注射疫苗,太太反過來叫他注射,直至兩人上牀就寢,誰也沒有動那瓶救命藥。然後老先生說:「對了,今天我遇見彼得……明天給他注射吧。」老太太慈祥地應了句「好主意」,最後是代表關上燈的漆黑畫面。

甚麼是「人的基本道德」呢?這個小鎮的小人物的相處舉動,正在用一種近乎是呢喃的囈語,在讀者耳邊解說着做人的道理。「道德」本應是一個虛無漂渺的名詞,卻能在各種事例中變得實在。彼得與老夫婦的下場如何?在《21世紀少年》的下冊裏,當巨大機械人再次活動時,彼得正跟老夫婦在一起,聽在收音機,深信地球沒那麼輕易毁滅。

無論是豬流感也好,禽流感也好,這場疫症完了,總會有下一種病毒出現,天不殺人人殺人,不知道會不會有正義的朋友出現,但每個有道德的人,都可以成為救世主。